还有多少人记得《知音》、《故事会》以及读着这些杂志,对于80、90年代的人来说,这些杂志的存在,丰富了人们的闲暇时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拓宽了许多人的知识视野,让人们跳出现实中的逼仄的空间,感觉到了远方世界的美好和那些未见的美丽景色。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报刊杂志甚至陪伴了其一整个青春的成长,是课外知识启蒙以及思想启迪的存在。
而作为知名的杂志,不可否认其拥有着强大的读者基础量,不夸张在纸媒最发达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翘首以盼新一期杂志的更新,甚至现在还有人的家里有半面墙的这些杂志的存在。
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些杂志了,甚至很少有人再往家里买这些报刊杂志了,这些杂志在时代的更迭当中不可避免迎来了无声的没落。
那为何曾经爆火的杂志会落得现在这样无人问津的境界呢?现在其又有着怎样的处境呢?
《读者》作为国内杂志期刊界神话性的存在,其火爆的时长跨越了40年,在最火的时候被人们公认为《亚洲第一刊》。
虽然其只是一本薄薄的期刊,但是上面的内容却是多方面覆盖的,不仅仅有当下的热点话题,不同的名人轶事,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几乎每一篇都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启发。
对于当时上初高中的学生来说的,这里面的内容素材可以说是精华般的存在,成为了很多人在写作文的时候首选的素材库。
在当时这一杂志在全球90多个国家都有发行,在年的时候其发行量就已经达到了万册,“读者”这一招牌的身价在当时的估值达到了亿。
在年到年这10年间,报刊亭如春笋般不断地涌现,而在这些报刊亭中贩卖的杂志当中,最火爆的杂志之一就有《读者》。
后期像《青年文摘》、《意林》这些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杂志,几乎都在与《读者》相似的“文摘性”出版模式。
但是在年之后,这一扬名四海的杂志就开始展现出了与时代发展不接轨的现象,其业绩在短短几年里呈指数型大幅度下降,高层核心员工也不断离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现象。
关于《读者》的一些讨论也逐渐走向动荡不安的方向,网上逐渐流传出“快发不出工资”的说法。
到了年的时候,在《读者》集团在所公布的上半年年报中的数据显示,其公司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68%。
这一惨淡的业绩也昭示着曾经席卷所有人青春的,有着巨大启发性的杂志读物,在经历了长达40年的恒久绽放中,终究是落寞熄火了。
《知音》与《读者》一样,也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但《知音》的发展要比《读者》早一些,其出版的内容也与《读者》的定位有着大不同。
这一杂志是在年的时候开始创立起来的,其最初选稿的主旨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心灵”
在在最初创立的时候,其资金只有省妇联拨款的三万元,有限的创始基金下,不成功便成仁。
于是设计这一报刊的编辑们便亲自开始了蹬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宣传之路,路线甚至遍布全国。
终于在编辑们孤注一掷的共同努力下,《知音》终于在全国期刊当中崭露头角,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是《知音》最终火爆起来的内容是倍受争议的,在当时一派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报刊当中,这一杂志另辟蹊径以“新闻纪实文学体”俘获了一众读者。
整体下沉的内容也让《知音》被指责浅薄煽情、内容媚俗,但是再多争议并没有让《知音》出现任何爆冷现象,其身价反而一举飙升到了8个亿,一个新的知音帝国彻底崛起。
而模范者也相继出现,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这一杂志也开始以天价稿费为诱饵,来获取独家热门内容,其稿费一篇达到了1.6万。
期间因为大量杜撰不实信息,夸张性的形容,这一杂志其实吃过不少官司,但是其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格我行我素,最终还是不可避免迎来了知音帝国的最后一抹斜阳。
而在过往的爆火的杂志期刊当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故事会》,这一杂志的广泛传播程度可以说是巨大的。
这一杂志在最初的时候内容风格是比较宏大的,题材也并没有那么广泛多样,其创立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社会主义教育。
但光靠编辑们所写出来的故事是有限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深入群众,听群众化的故事,用当时老式的录音机记录下来。
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一杂志的风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教科书式的教育逐渐向着寓教于乐的内容发展。
从之前固定的大人物的故事也逐渐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各种民间故事、消化以及科学幻想和风俗故事等栏目相继出现,这一改变也彻底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年的时候,这一期刊来到了创立以来的巅峰,创下了世界期刊单语种发行的最高数,但是这段巅峰期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第二年其发行量就大幅度降低,而且单本的价格也上升了,从两毛四一路涨到了三毛,就这样《故事会》的销量在下跌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在年之后终究来到了亏损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杂志便开始寻求变数,开始实行各种面向市场的举措,最终在年的时候成功翻身,登上了当时国内期刊发行量的第一位。
在成功寻求到突破之后,其发行量再次实现了猛涨,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故事会》开始和各方企业合作,在杂志上面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什么都有,因此后期的故事会深受诟病,因为买这个杂志看故事的人也不仅仅是成年人,还有很多未成年买来就是为了看杂志上的笑话,然后献宝儿似的讲给别人听。
不过现在不管是哪种杂志,其曾经的辉煌都已经不再,一个曾经大火的杂志最终没落有很多原因,不同的杂志涉及到的因素也不同。
但是综合来看,其没落背后一个共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电子阅读逐渐替代纸质读物,成为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来源。
快节奏的时代当中,街边的报刊亭也逐渐消失不再,排队买书的画面再也没在街道上看见过。
互联网给纸媒行业带来的冲击是连绵不绝的。
再加上各种言情小说和电子阅读软件的兴起,更是挤压了这些杂志期刊的生存空间,在小小的四方形的手机之中,人们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阅读的自由。
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小孩子,有的甚至不知杂志期刊为何物,对纸质书的阅读或许更多是教材,剩下课外知识的来源都是从电子产品中获取的,网上付费的知识越来越多,种类也齐全。
于是不管是充当写作素材的《读者》,还是有着家长里短,各种下沉内容的《知音》,又或是满足人们想象力的《故事会》,都渐渐成为了时代的阶段性产物,悄无声息没落了下去。
其实不仅仅是报刊杂志受到了影响,线下书店也同样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书店都不可避免面临着破产关店的危机。
其实书店也曾试图迎合时代的发展,将休闲、娱乐与阅读结合,来吸引读者,网红书店短暂的璀璨就是其试图转型的证明。
但不置可否的是,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当人们对网红书店的好奇心淡下去,其面临着跟一般书店一样的困境,入不敷出,无人问津。
在接下来的发展之中,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存在只会越来越广泛,电子阅读是恒久远的。
但是纸质阅读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纸质书的排版、书封已经对读者言等各个板块的存在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着难以言喻的美,这是电子屏幕中所感受不到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或许该放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重新感受纸质书的魅力,或许会有着无以复加的美妙感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gg/1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