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民国奇探新月日报,聊聊民国文

发布时间:2024/11/29 18:58:12   点击数:
《民国奇探》这部剧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其中,因为女主角儿白幼宁的工作是《新月日报》的记者,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月日报》是小报,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报道来获取销量。当然这是导演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进行的拍摄。但是,作为民国时期的探案剧,导演在拍摄之前,还是做了功课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剧中女主角儿的工作载体《新月日报》。为什么说,该剧导演在拍摄之前是做了功课呢?因为截止到今天,民国时期综合性的,和文学密切相关的刊物的影印本都是存在的,从《新青年》《新潮》,到《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到《大公报》《民国日报》《申报》。文学类的《小说日报》《文学周边》《新月》《现代》《太白》《文艺阵地》等,都已经有了影印本。所以,演绎民国时期的电视剧,当然要有时代烙印,而报刊杂志就是重要的一环。剧中所说的《大公报》、《新月日报》,当然,此《新月日报》非彼《新月》,单单从报刊名称上来看,确实是民国时期的。民国时期的“新月”,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力颇为广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就是“新月派”,很多朋友可能对这个流派不太了解,但是,新月派的干将,大家肯定都学过他们的作品,胡适、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等等一大批民国才子集聚其中。《民国奇探》这部剧的故事背景为什么要设定在民国十四年以后呢?民国十四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年以后。历史上年,“新月社”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重聚,这是北平“新月派”活动的南移和重振。7月1日他们在上海创办了新月书店,作为出版“新月派”成员作品的一个基地。年3月10日《新月》月刊正式发刊,徐志摩和“新月派”的事业呈现蒸蒸日上之势。上期,我们聊过剧中男主角儿路垚是康桥大学的高材生,巧的是,“新月派”主将徐志摩也是康桥大学毕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有意为之。也就是说民国十四年以后,上海才有了“新月”,正符合剧情演绎需要。无论是剧中的《新月日报》,还是民国的“新月派”,为什么叫“新月”呢?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史料得知其命名者是我国著名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先生(—)。张彭春教授张彭春(字仲述)是南开校长张伯苓的胞弟。年9月,张彭春举家迁居北平,受聘清华,出任教务长一职。2个月后,他的次女出生,夫妇两人万分高兴,想给女儿起一个最美丽动听的名字。张彭春一直崇拜印度诗歌泰斗泰戈尔,非常热爱他的诗歌。因泰戈尔著有诗集《新月集》,所以张彭春为二女儿取名“新月”。就在这一时期,张彭春正同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源(西滢)等文友筹备组织文学社,社名尚未确定。张彭春便把“新月”二字推荐给朋友们,大家欣然接受,于是就产生了“新月社”。“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诗歌风格受到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年春,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诗刊派和新月派,实际上属于一派,很难区分各自特色。《诗刊》见民国十五年在《北京晨报》上刊的,《新月》则民国十七年在上海办的。在《新月》投稿多的,就叫他为新月派。白幼宁可见,“新月派”在文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民国奇探》以“新月”命名日报名称,凸显了民国的时代特色。正是由于历史上的“新月”是文学流派,所以,在剧中的《新月日报》多多少少也会有文学的特色,白幼宁才会显得不像记者的形象。当然,这既有剧情的需要,我想也是,白幼宁把案件都当成了小说来写,博人眼球,忽略了事实性,凸显了文学性。小说,就是文学的一种嘛。这就暗合了历史上的文学流派——新月派。《民国奇探》虽然是轻喜剧、探案剧,但是,在剧中还是能看到民国的影子,就像民国文学“新月派”。等着你,和阿昆一起聊热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qz/16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