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丨以碎立通微观史学与报刊史书写

发布时间:2021-11-20 16:59:38   点击数: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那报刊史就是对于新闻工作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报刊史具有怎样的研究路径?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报刊史的书写?7月16日上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赵建国教授针对报刊史书写的微观转向,为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内容。

一、史学研究:以碎立通

在部分历史学家看来,史学研究碎片化是一个负面的现象,至少不是一个正面的现象。赵建国教授认为,中国的史学研究,尤其是梁启超以后的史学研究,研究者们热衷于寻求一种系统而贯通的解释。不过从学科本质上而言,史学是一门以碎片为基础的学问,这是由于历史上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有其独特性,且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也是碎片化的。因此,他认为,我们应该回到本初,以碎立通——“非碎无以立通”。

二、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

赵建国教授分析了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由此也从具体实践中批评了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微观史学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意大利,是当代西方史学的新潮之一。卡洛·金兹伯格(CarloGinzberg)、乔万尼·列维(GiovanniLevi)等意大利史学家率先提出了“微观史学”(microstoria即microhistory)一词,用以界定“在本质上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赵建国教授为学员们推荐了微观史学研究的具体学术实践,如《乳酪和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马尔·盖丁的归来》《蒙塔尤》《王氏之死》等。关于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他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即反对抽象的量化的社会科学史学、反对传统的宏大叙事、反对计量史学和社会史以及反对片面夸大“长时段”结构和“静止的历史”;借鉴“个案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qz/14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