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贵红阅读史,即成长史关于读书的

发布时间:2025/5/3 10:39:10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ob4a5e5/
<

4.23“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县融媒体“悦享时光”栏目要做一期关于“读书”的专题节目。拿到访谈问题时间比较仓促,我连夜准备了一大页只有自己能看得清楚的文字。第二天早上上完课赶过去,按节目录制安排我主要谈了其中第三个问题。现在抽空把准备的所有材料整理出来,也算是对个人这些年来读书经历的一个小结和交代吧。个人所谈,可能言过其实,权作抛砖引玉。

1.您平日里都会读些什么书呢?

我是教语文的,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是最容易与书打交道的。首先,我会读与所从事的专业有关的书。我读过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如叶嘉莹整理成书的老师顾随的授课笔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孙绍振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康震的《康震古诗词81课》等书籍,希望在名家引领下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解读古典诗文的能力。我也先后订阅过《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专业刊物,年前后几年,我坚持从校阅览室借阅《高中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那也是我做课题、写专业论文最有劲头的一段时间。

其次我也结合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读书。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写作者,我喜欢读文学类书刊尤其是阅读诗歌。除借阅外,我自购阅读过海子、舒婷、顾城等一些中国当代诗人的诗集,最近想坚持读一读特朗斯特罗姆的《沉石与火舌》、辛波斯卡的《万物静默入迷》、露易丝?格丽克的《月光的合金》等外国诗人的诗集,书已在身边,但我怀疑自己能否坚持读下来。我也有断断续续读过李国文的《唐朝的天空》、李修文《诗来见我》、鲍鹏山的《风流去》等散文集,读过或正准备读一些中国作家如莫言、陈忠实、余华、毕飞宇、刘震云的代表作品。

我还喜欢读人物传记,上学时一腔少年豪情,慕名读过《西行漫记》《马克思传》等,最近几年读了《苏东坡传》《林徽因传》《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地理》《人类群星闪耀时》。名人自带光环,皆有过人之处,他们的人生经历会让我心生好奇与敬慕,读一读他们,希望自己能活得通透、大气一些。我也会读一些本土作家的作品,如李满强的诗集《萤火与闪电》、马宇龙的长篇小说《云归楼》、曹鹏伟的小说集《密须往事》等,能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如何切入身边生活的参照和更贴地气的表达。

当然也有一些书,是我最近一半年集中买回来的,摆在书柜里还没读过,以后也许会读也许不会读。希望我能说服自己,找到阅读这些书的时间和理由。

2.读书会给您带来什么?

大多数人的阅读都是功利的,带有一定目的性,我也不例外。读书助力我个人获得多方面的成长,这一点毫无疑问。回想起来,生活中每一次重要的收获和转机,都跟读书有关。

童年、少年时代可读的书很少,但借到一本连环画或故事书时欣喜若狂、如饥似渴的阅读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治愈了当时因为物质匮乏产生的心理阴影,给我留下一个快乐美好的儿时记忆,让我乐观自信。上初中时在恩师李利军先生办公室的书架上第一次见到那么厚那么多的书,上师范时从图书室借到老托尔斯泰的《复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王蒙的《青春万岁》等名著,丰富了我对书的认知,拓宽了阅读视野,也开阔了个人眼界。刚参加工作坚持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修,囫囵吞枣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专业教材,提高了学历层次,改变了工作环境。而阅读专业类书刊,除了提高专业素养,备课上课游刃有余,也能熟悉专业写作技巧,丰富写作经验,做课题、写论文就不怯场有底气。同时,通过自学,我比较系统地阅读到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品,深埋在内心的文学种子开始萌芽。这几年借助网络的便利条件,读了许多别人的诗歌,慢慢积累经验尝试练习,创作的一些作品开始登上纯文学刊物。我也会有一些消遣性阅读,例如近几年开始也喜欢电子阅读甚至“刷视频”,要说好处那就是能开阔眼界调节生活获得愉悦感,但感觉太碎片化太浪费时间。

阅读陪伴我一路走过来。回忆过往,我想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

3.可以分享一些关于读书的小技巧吗?

我觉得,读书应该是一件老老实实去做的事,一辈子热爱读书,这就是最好的读书技巧。如果要谈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首先是要学会选择。面对海量的阅读信息,为了使自己的选择可靠一些,我们要读那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例如读文学类,不妨去读“诺奖”、“茅奖”、“鲁奖”获奖作品。

其次,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时间分配。有些书可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一气读完,如一部小说、一本散文集或人物传记;有的书则适宜一点一点慢慢读、慢慢啃,也许要读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如一部古书、一本诗集。比如这半年来放在我床头的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集,我会在晚上休息前随手翻看一两首,这本书可能会陪伴我很长时间。

另外我信奉前人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并身体力行。我喜欢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甚至一个词语勾画出来,一时兴起还会随手写下一句批注;有些没读懂的地方或者不苟同之处也会随手打个问号。这些留在字里行间的笔墨,就见证着一个人阅读走过的足迹。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是这么引导和要求学生读书的,我想这有助于孩子们沉浸在文字之中,专心致志地阅读。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些书需要下功夫精读反复读,有些可以略读,有些只需大致浏览了解,有的书则无须去读了。

4.您如何看待短视频对于深度阅读的冲击?

作为俗人一枚,我抽空也会刷刷短视频的。

短视频为阅读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视角,它讨好了当代人们追求短平快的阅读心理,是浅层阅读。当然,短视频可以通过提供作品点评、作者解读、专家评论等方式,激发人们对某本书的兴趣,为读者提供阅读选择和指导,这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短视频的娱乐性和便捷性会改变人的阅读习惯,可能导致人的注意力更加短暂和容易分散,影响深度阅读能力。

所以,短视频不能代替深度阅读。希望大家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便利和快乐时,更应该保持阅读纸质书的兴趣和深度阅读的习惯。

.4.15夜手稿,4.18整理

作者简介:于贵红,甘肃灵台人,正高级教师,甘肃省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飞天》《诗歌月刊》《诗潮》《星星》《诗词》《甘肃日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获“崆峒文艺奖”、“诗酒浓香”征文奖、“写崆峒”征文奖、“皇甫谧文艺奖”等奖励,入选《平凉新诗选》《壮游崆峒》等选本。著有诗集《低处的翅膀》。现供职于灵台一中,任灵台县作协主席。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源:灵台文艺

原标题:《于贵红:阅读史,即成长史——关于“读书”的问与答》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s/17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