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2024/12/19 12:28:55   点击数:
贺德起书是知识的源泉,读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古埃及一位帝王曾把书籍称为“灵魂的良药”。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立体形象,用公式表示就是:教师的形象=“长”(学有专长)ד宽”(知识宽广)ד高”(道德高尚)。因此,教师更需要读书,也更需要通过书籍提升修养。人的生存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满足,同样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也要同步提高。书是文化的结晶,是人们精神的追求;书是厚重的记载,是人类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意象。文化如水汇聚涵养,清明澄澈,灵动激扬,千变万化,乃滋乃润,善利万物而不争,为七善之德。文化如山生长积累,厚重庄严,千姿百态,亦精亦微,九如之品。读书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在读书之后,我不知不觉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豆腐块文章。床头上时常放着的《小说创作二十讲》,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有王蒙、刘心武、刘绍棠等二十位全国知名作家的分享,讲述了体验生活、选材、立意谋篇、人物刻画、语言描写等经验体会。这本书理论结合实际,是初学写作必读的好书。刘绍棠讲文学创作第一要素是体验生活。要抛开个人名利,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多向普通群众学习,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农村要与农民大众同甘共苦,这一点很重要,教会了我写文先做人的道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启迪。同时,书中多处强调文学创作要用文学语言。刘绍棠说,文学创作不是新闻报道,不是说教,是以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在摆事实讲道理中,细腻入微,深沉含蓄,生动活泼,婉转多情。刘心武、王蒙等作家谈到人物的描写时说,写人要放在事件中表现,事以人存,人以事显。人物的语言,一定要切合人物身份。语言要个性化,什么人说什么话,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孙钧说,只有对人物了解得深,先做到“心中有底”,才能“笔下生花”。谈到题材,邓友梅说,选故事要有真实感,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闪光的、时代感强的新事物去写,表现手法要新颖,要有时代特点,有生活气息。反观我写的小说,故事有编造的感觉,内容多是说教直叙,像新闻稿,语言套话也比较多。读完《小说创作二十讲》这本书,就像走完一段旅程。途中有导师引路,有哲人指点迷津,有智才勾勒妙境,有达人铺设坦途,使人一路沐浴春暖夏阳,感受秋风冬雪。此书令我感受很深,对我后续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写作也有很大帮助。此后我写的东西逐渐多了起来,开始只是在《河北文报》和区里办的《八达岭文艺》上发表了《三上通天岭》《打谷场上》等几篇文章。后来陆续在市里的报刊上刊登,我写的一篇《山爷爷》还获得了《京郊日报》和《延庆报》短篇小说征文优秀奖。近些年,我还完成了诗歌、散文、民间故事这三本书的写作。在这期间,我深感读书是文化的富足,学识的远航。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我由读书转向写书,乐此不疲,充实了我文化养生的晚年生活。正像我在书里写的:“不羡浮名不羡钱,不游商海笔耕田。读书看报心欢畅,写诗作画度晚年。”区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也是我借书阅读之地。如今我正在读莫言的代表作《蛙》。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莫言的作品,翻开后便不想放下,一直读到深夜。正是“年高不叹日黄昏,且把晚年当青春。夜读著作难掩卷,窗帘常卷月为邻”。(优秀奖作品)本文来源:延庆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6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