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微博还没有出现,路边还有很多报刊亭,放学路上、下班回家,顺手买一本杂志可以津津有味逐字逐句的看一晚上。
《新潮生活周刊》、《华西生活周报》、《成都女报》、《明日·快1周》、李承鹏写杂文出名的《先锋居周刊》、有范儿的《》.....
最鼎盛的时候,成都有十几本杂志在发行,周刊杂志成为当时很多成都年轻人的精神寄托,占满了大家的茶余饭后。
人为什么需要杂志?
城市为什么需要杂志?
这两个问题成都用了10年来回答:
成都第一次成为杂志封面在全国大火是在年,《新周刊》第91期的专题《第四城》。
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给成都这座城市造了一个大IP,也让当时才四岁的《新周刊》本身的影响力提升了一个档次,建立了自己的城市观,拥有了对城市发言的话语权。
从年起之后成都每年都会屡上国内主流杂志的头条。
年8月《看天下》封面为一张熊猫脸,封面专题是《拿下“财富第四城”成都PK北上港》。
《新周刊》12年后再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