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雍坚
“赵老师的文章,在细节上抓得准,在语言上朴实且走心。他写童年:小时候在大门口啃地瓜,钥匙插在地瓜上,被花狗一口夺走,狗从阳沟里钻进院子里。他只有干等着。母亲散会回来,卸下一扇门进了家,看到狗正吃着地瓜,钥匙还在上面。他写亲情:母亲生病后,每次吃饭越来越少,赵老师问,为啥吃的这么少?母亲说,等她走的时候,抬着轻快一些。读到这里,瞬间泪水流下来,她是一个活明白的人,总是想着儿女,唯独没有自己。”——11月12日,在赵鹏散文集《榆柳情深》出版座谈会上,女作家秦义玲忍不住哽咽道。当日上午,来自历城区和省市文化界的众多作家、学者齐聚历城文博中心,共同见证《榆柳情深》的“出锅”。
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榆柳情深》一书,是作者赵鹏的第一本散文集。收录在此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报刊上曾经发表过的。由于“赵鹏”这一名字的重名率颇高,很多读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那些一再出现的“作者赵鹏”,在幕后是同一人。很多人更不会料到,“作者赵鹏”即那个收藏报纸数十万种的藏报大家赵鹏。伴随着《榆柳情深》的结集出版,相信很多人会恍然大悟。
在济南文化界,藏报大家赵鹏的传奇经历广为人知。他创办了济南市第一家公益性藏报馆,用30多年时间,收藏报纸30多万份,《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生活日报》等报纸都是从创刊起一期不少。很多人习惯用“坚持”二字来记述赵鹏日复一日藏报的执迷。实际上,他哪里是坚持,他是“神”陷其中,乐得其所。正如不能说一个50多岁的人每天坚持吃饭达半世纪之久一样,也不能说,赵鹏每天在咬紧牙关“坚持”藏报。同样,也不宜用“坚持”来描述赵鹏的另外一个核心人设——散文写作。赵鹏自年开始发表作品,此后笔耕不辍,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的发稿量就有四五十篇,至今累计发表作品近千篇。除了吃饭、睡觉、工作、藏报,他的业余时间多数应该是在写作中度过。
榆柳情深,深在日常。《榆柳情深》一书中的散文,几乎没有单纯的写景状物之作,也极少纵横古今的宏大叙事。从内容上归纳,一是与读书阅报相关的日常书香记事,二是与成长过程相关的日常经历记录。作者赵鹏的头发天际线早早后退,从不到40岁时就开始怀旧,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艰苦岁月的温暖记忆,亲情、友情、乡情中的感人瞬间,在他的回忆中都酝酿出醇厚绵长的酒香。在看似大白话的日常记事中,他将时代的印痕和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娓娓道出,令人读后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是一种澄澈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说来玄妙的记忆捕捉。套用禅诗说,这叫“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在我的老家,现在留了两棵树。一棵是老榆树,一棵是老柳树。在我的内心,把榆树视为我的父亲,柳树就是我的母亲。两位老人在老家一直守望着,我从这个层面上,给这本书取的名。”座谈会结束时,赵鹏如是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