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论述题,是不是都为自己满篇的大白话感到头痛?
好不容易从论文中学了一大堆看起来很高级的词汇,一不小心又成了毫无逻辑的词汇堆砌。
其实,所谓的高级学术词汇,不在于认识的多与少,而在于理解的透彻与否。过度注重“氛围”的滥用,远不比上真题理解“内涵”的巧用。
为了帮助大家对这些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会分场景、分用法,真正做到给论述题加分,半夏全力打造了“新传黑话指南”系列。让大家不仅认识高级学术词汇,更能了解到它们的来龙去脉,掌握这些词汇的使用范围,更有案例来帮助大家加深理解。
本期“新传黑话”为你带来以下专业词汇,涉及符号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影响、后真相等多个领域,快来一起看看吧!??
★
1.祛魅
★
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也可简单理解为,去除吸引人的力量。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能指疑虑或“神话”的消解。
此词起源于当代科学哲学家与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一般的理解为曾经一贯信奉的或被追捧的人或物或事或感情或文化或定论,受到新的认识后地位下降。
“主播说联播”栏目符合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向祛魅化的转变。在短视频媒体兴起后,作为权威和国家的象征主流媒体央视,转换往常的严肃风格,转变话语方式,重视提升产品的社交属性。放下身段,用“亲民”“接地气”的方式扩大受众范围,促进用户的主动参与、主动分享。
★
2.文化堕距
★
文化堕距(culturelag)也叫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指的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一种文化的不同部分由于变化的时间和程度不一致,导致产生了一种变化迟延现象,这种迟延的差距即文化堕距。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其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首先提出“文化堕距”概念,他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在社会变迁中由于社会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奥格本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往往较快,而制度与观念等部分的变化则较慢。
互联网时代,技术与媒体的结合日渐紧密,传统新闻业被技术不断重构,新闻传播业产生迅速而巨大的变革。相比之下,媒体融合在制度与观念方面的革新相对较慢,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产生明显的文化堕距,平台内容简单平移、传统组织结构难以撼动等困境仍在阻碍着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
主要用于回答媒体融合/知沟。
★
3.反智主义
★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或反智识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反智主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而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一般被认为起源20世纪初期的美国,而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于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使“反智主义”一词广为流传。霍夫施塔特认为,反智主义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以及那些被认为精神生活代表之人的不满,是一种不断贬低精神生活价值的倾向”,其本质是一种反理性主义。
近年来,美国的“反智主义”不断滋长,今年美国社会表现出的反智言行更是推动新冠疫情走向失控状态。美国疫情蔓延初期,美国人民拒戴口罩、照常外出聚集,甚至有明星发表“自由比生命更重要”的言论,呼吁大众拒绝居家隔离。疫情爆发后,“5G传播病毒”、“注射消毒剂可治疗新冠”“比尔·盖茨应对疫情负责”等谣言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在美国盛行,令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加速了美国疫情的大规模扩散。
主要用于回答后真相/谣言。
★
4.商品拜物教
★
拜物教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之一,即原始部落将一些特定的物体视作具有超能力的活物并对其进行崇拜。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似乎具有控制生产者、决定生产者命运的神秘能力,因而受到生产者的崇拜,即商品拜物教。
卡尔·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他认为在以私有制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同人们盲目地受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支配分不开的。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马克思还提出了“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年爱奇艺《偶像练习生》开播以来,选秀节目在我国再度掀起了一场狂欢。直至今日,选秀热潮仍在持续,《青春有你3》《创造营》《乘风破浪的姐姐们2》等节目接连开播。
然而,在这些宣扬“梦想”“努力”“正能量”的口号背后,节目呈现出的商品拜物教性质也受到热议。在这些节目中,选手被塑造成拥有不同“人设”的商品,粉丝为支持选手不惜砸下重金,“未成年粉丝为投票花光父母积蓄”等负面新闻也不少见。“商品拜物教”现象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消费者的热情,推动节目生产者、赞助商获取更大经济利益。
主要用于回答文化工业/粉丝经济/消费主义。
★
5.圈层
★
“圈层”顾名思义,是一个圈子,是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产生的相对中高端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它可以是广义的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内本身社会联系很强、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
圈层化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特征,会产生多个阶层的分化,也会产生同一阶层的有机融合。具有相似的生活形态、艺术品位的同一类人群自然就会产生更多联系。这种圈层运动的最初表现就是欧洲近代产生的“文化沙龙”。
基于选择性心理和趋同性心理,人们往往更依赖圈层交往来获取信息。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下,长期强连接下的圈层式交往会使得公众的视野窄化,造成意见观点趋同和极化现象。
这里的“圈层”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而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因此,“圈层”这个词适用于群体传播领域。
★
6.奇观
★
媒介奇观是美国学者凯尔纳提出的概念。他用“目眩神迷”概括了“新形态”的景观效果,并把其中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当代社会中的冲突与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介文化现象定义为“媒介奇观”,包括政治丑闻、体育赛事等。
20世纪60年代,情境主义的创始人法国理论学家居伊·德波创立了"景观社会"理论体系,随后美国媒体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景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理论。
以抖音爆火的西安旅游文化因素摔碗酒为例。摔碗酒作为西安独特的历史项目,最初是为了求平安、讨吉祥之意。但是在抖音短视频用户的演绎下,摔碗酒这一文化符号结合了新的能指,相应的“喝酒—摔碗”这一行为也就形成了新的所指,具有了英雄义气,痛快情仇的意向。由此,摔碗酒也从一个普通事物成为了一个含有奇观化意象的形象。这一奇观也引起人们在现实中参与、模仿,形成了奇观化的社会文化现象。
“媒介奇观”通过一系列视觉符号向观众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罕见的影像,并以极具刺激性的视听效果表现出来。其背后往往与消费社会的生产形式直接相关联,体现着当代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因此,该词主要应用于视觉传播、媒介社会、符号传播等领域。
★
7.失范
★
失范,表示为无规范、迷乱,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在现代化过程中,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而导致的一种社会成员心理失去价值指引、价值观瓦解的无序状态。
“失范”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
随后,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修正了涂尔干的假设,从功能主义的观点解释了社会越轨行为。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所有成员都可以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取得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但现实之中,社会往往无法在所有时刻、所有地方,为所有成员提供达到理想目标的正常途径。因此,部分成员会去寻求非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这时,失范就出现了。
媒体为了获取最大的受众群,极力迎合受众口味与需求,满足受众猎奇和窥私心理,甚至提供“免费午餐”给受众。儿童报道屡屡失范的原因便在于经济利益高于社会利益,资本之间的博弈催生出“越轨”的行为,只追求观众想要什么而不顾社会需要什么。
在失范社会,社会成员会感到失落,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感。这种心理上的挫折感会产生一系列后果,比如犯罪和自杀,因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失范”主要应用于负功能和群体传播领域。
★
8.狂欢
★
“狂欢”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论家之一巴赫金(—)提出来的。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提到了两种世界。其中第二世界就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性别的区分与界限,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所以狂欢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
狂欢是西方世界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狂欢式的节庆生活有史以来就在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罗马的农神节到后来的狂欢节、愚人节,都充满狂欢本质。但17世纪以后,节庆生活被国家化,变成歌舞升平的庆功会,同时被日常生活化,狂欢逐渐丧失了全民性、自由性和乌托邦的向往,人们“自己的世界成了异己的世界”。
在技术重构新闻形态所带来的狂欢之下,我们无法回避伴随沉浸式新闻而引发的问题。其带来的拟像与超真实的迷思,以及在这种参与式文化主导下的媒介产品中媒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博弈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巴赫金认为19世纪以来的时代因感性的狂欢生活的退化与消失成为了一个麻木的哑巴世界。因此,“狂欢”主要用于负功能、群体传播、视觉传播等领域。
★
9.解构
★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指对有形而上学稳固性的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每一次解构都表现为结构的中断、分裂或解体,但是每一次解构的结果又都是产生新的结构。比如:理性对上帝万能的认识进行拆解是一次解构,而它又建立了自己的结构。
“解构”的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construction”一词,解释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随后,解构主义者德里达从语言观念的分析入手,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
人格化的叙事方式让用户拥有“第一人视角”的在场感与沉浸体验。主流媒体的明快语态与观众的直接对话等形式解构了主流媒体的严肃传播情境,无形间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解构”表现为结构的中断和解体,因此,多应用于结构主义、符号主义的阐述。
★
10.形塑
★
形塑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形象塑造,第二种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实施定向塑造或培养,即形成与塑造。“形塑”重视形成过程,强调环境塑造和自我形成并行的发展过程。
报刊政论形塑中国特色新闻专业精神。五四时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传入我国,对我国报界产生很大影响,我国的《大公报》等报刊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完善新闻专业精神,与西方报业的言论独立意识相通,尤以“四不”方针为翘楚。但我国报刊政论所形成的新闻专业精神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社会动力并不同,我国报刊所强调的专业精神基于“良心”与“公心”,仍为在儒家道义基础上所进行的发展与延伸,影响着我国后来的新闻事业。
“形塑”作为一个动词,用在小标题中,可以替换“塑造”、“形成”等口语化的词语,小标题能让人眼前一亮,语言更加“学术”,更高级。
★
11.异化
★
是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具体来说,异化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异化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等表达“他者化”这一含义的德语译词,在中世纪的德语中即已存在,路德译的圣经中也能看到其用例。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瓦尔特·马尔库塞指出,人性被压制的根源在于日益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盛行导致人的异化,失去自我和主观能动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诸多矛盾的关键。现阶段,以双十一为代表的购物狂欢节便是媒介联合资本在虚假意识形态层面运作的结果,最终早就个人的单向度思考,形成封闭式的茧房。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因此在谈论有关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媒介进行经济控制和意识形态输出、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等问题时,可以用“人的异化”或者“物的异化”点明确危害。
★
12.范式
★
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在该体系框架之内的该范式的理论、法则、定律都被人们普遍接受。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网络文化改变了人类的文化认同,冲击传统文化范式,例如网恋、闪婚等现象就是对传统婚恋观念的冲击,影响个人价值观,威胁民族国家的文化;数字依赖、网络成瘾使人们脱离现实社会,人际交往范围变窄,制约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范式”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一个事物的框架,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我们的认知方式就相应发生变化,此时可以说“范式”发生了转变。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范式转变”越来越频繁,可以用于方式转变的相关表述中。
★
13.景观
★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
年,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出版了《景观社会》,景观社会的观点来源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与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在这一意义上,秉承了先锋派艺术理论遗产,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血脉相联的德波,其思想正处于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演变的过渡点上。
媒体在内容生产消费方面变得丰富、多元且即时。当下多元媒体主体正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发布多源信息,媒体四全媒体正在成为媒体发展的目标: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正在为社会提供一个更加多元丰富的社会景观。
不含有批判色彩时,可以用于描述当下的媒介生态、现象等;带有批判色彩时,“景观”充分反映了视觉传播时代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因此适用于视觉传播的影响,以及反思人与媒介的社会关系的相关题目。
★
14.隐喻
★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最早源于修辞学,指的是巧妙地使用隐喻,对表现手法的生动、简洁、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灵活、形象。后来,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认为媒介以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最终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互联网本身的技术特性也助长了娱乐化综艺节目的发展。作为一种尼尔·波兹曼式的媒介隐喻,网络媒体继承了电视媒介的“声画结合”的特征,并进一步叠加了网络快餐的碎片化内容,从而诞生了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娱乐应用。受众在快餐短视频所形成的情境影响下,呈现出话语表达短小精悍、注重信息量,但同时变得非理性、思维逻辑断裂。这种受众非理性难以在互联网构建的公共空间中,有效进行理性讨论,也无助于推进民主发展了。
“隐喻”常被用来论述媒介技术对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等的影响,因此在“技术对xxx的影响”一类题目中常常被使用。
再强调一遍,所有词汇的运用,都要以理解为基础,理解为王!
-THEEND-
考研半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战绩今年,半夏团队对去年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再接再厉!针对全国+所高校分别打造了最适合各高校的半夏师哥师姐愿意花费最值得的时间打造出更具专业性的课程与服务只为能辅助同学们更高效地取得高分成功上岸!!!好啦,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些:D22考研的小伙伴们,欢迎你们加入考研大军,公益与利益并举,半夏与考生共赢,选择半夏,我们定不负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gg/1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