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报文摘》、《参考消息》、《每周广播电视》、《良友》......两个多平方米的小小报摊上,几十份报纸依次排开、整齐堆叠、色彩缤纷。走近,报纸独特的油墨香扑面而来。
“爷叔,晚报还没来,您晚点再过来瞧瞧吧。”还未等头发花白的来客发问,沈翠芳率先招呼,这位老先生是报摊的老主顾了,他的读报需求,沈翠芳烂熟于心。过了一会儿,两个大学生样貌的姑娘也来到报摊前驻足,“这里竟然还有报摊”,取出手机拍了两张照片。
周末的周浦“小上海步行街”热闹非凡,在川流不息的游客与各路店家的吆喝声中,这家位于街角的书报摊显得很安静,55岁的沈翠芳在这里卖了24年报纸。
过去十几年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设备飞速发展,新媒体渠道正不断拓宽。在手机逐渐替代书报,碎片化阅读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中,不少市民注意到,身边的书报摊正在减少,甚至遍地难寻。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街头小巷那些“珍稀”的书报摊,领略到时代变迁中人们与报纸之间那份情意绵长。
街头巷尾稀缺的书报摊
在网络上搜索“上海书报摊”,最先跳出来的是位于吴淞路号上海邮政虹口分公司的报刊门市部,据说,这是上海硕果仅存的报刊门市部之一。
门市部并不难找,刚从武进路拐入吴淞路,一位手拿报纸的爷叔便迎面而来,眼瞧他边走边读,报纸还没来得及收进随身携带的环保袋中的架势,便知目的地不远。报刊门市部门口,一位戴着头盔的中年男子正捧着一份《东方体育日报》仔细翻看。店面不大,但别有天地。走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长约三米的柜台,三四十份报纸层层叠叠堆垒着,《解放日报》、《文汇报》、《体坛周报》、《长寿养生报》、《快乐老年报》等,种类齐全广泛。柜台的两侧、后侧摆满了近百种杂志周刊,不到十平方米的门市部填得满满当当。
63岁的姜师傅是门市部的售报员,据他介绍,这里售卖着上海种类最齐全的报刊杂志,也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事实确也如此,仅在5分钟内,就已有10位客人前来买报,姜师傅笑笑说,“现在还不是人最多的时候。”
青睐报纸的也不只体现在上门的客流。自记者进入门市部起,姜师傅便一直倚靠在台面上,对照着手机抄写着什么。原来,很多老顾客家住得远,或是腿脚不便,不能每日前来,就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td/1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