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百病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4/11/7 11:55:04   点击数: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郭梅

  

  本期经眼期刊:年第4期的《芙蓉》;年第5期的《中篇小说选刊》;年第8期的《书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福建文学》《上海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月报·大字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现实生活中反腐斗争一浪高一浪。余一鸣的中篇新作《子非鱼》(《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大字版》)中贪官张国华的原型,是一位穿旧中山装、着解放鞋、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处长,其乐趣是在堆放现金的屋子里把玩纸币。在风声紧张时,他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却又必须在白天装着悠闲自在,他们渴望倾诉排解却又不敢对任何人敞开胸怀,如此隐秘的焦躁和慌张形成了戏剧的张力和文学意义。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爱好钓鱼的退休教师,久未联系的老同学张国华突然联系他,相约钓鱼——很多官员只有落魄时才会捡起曾经丢弃的亲情和友情,“我”从侧面展现主角,两个人物之间阶层的落差和心境的悬殊增加了情节的扑朔迷离,引导读者去揣摩二人不同的心态,使得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

  杜光辉的中篇小说《观天象的人》(《北京文学》)中的主人公是知悉星空秘密的孤苦青年,夜观天象能知风雨变化。他冒着坐牢的危险预测天气,救下一百多万斤麦子。这个看星星的男人在守护别人的同时,也被人守护,当他腿骨折断时,十五位乡亲排队献血凑钱救他。这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时代记忆,也是一颗星与一片星空的交相辉映,它教会我们在特殊年代,如何坚守良知与保有乐观。可与之参看的是阎海东的中篇小说《卡拉马佐夫之夏》(《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其主人公年近不惑却依然深陷令人困惑的生活,长大成人后精神世界却夭折在那个遥远的夏天——这是一场漫长的心理治疗。欲望与理性殊死搏斗,新生活与旧时光遥遥对峙,第一次爱上的姑娘,以拯救之名犯下的罪——他在与一个陌生人的对话里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灵魂的疗愈和救赎。

  弋铧的中篇小说《五月茶》(《北京文学》)叙述金凤离家南下打拼,好不容易终于扎根在深圳,买房买车,结婚生女。但突遇疫情,生活节奏乱了阵脚,事业婚姻相继受创,变故督促着金凤成长,她决定换个活法,她相信疫情终会过去。

  杨晓升的短篇新作《过程》(《芙蓉》)的主人公老秦是一家文学杂志社的资深编审、副主编,做了大半辈子的清高文人,家里只有一套福利房,一直没买商品房。退休前,他抓紧时间清理办公室,名片、书籍,林林总总,几十年的光阴纷至沓来,社会百态一一毕现,仿佛梳理了一遍老秦的半辈子人生,也对文坛和世情做了描摹和总结,文虽淡,意却深。而结穴处,一家人杯觥交错之时,老秦在心里暗自盘算,估摸着退休后还得找一家报刊社或出版机构返聘发挥余热,以多挣一份工资,尽快为家里实现买房的梦想多攒积一点本钱,这个细节亦不免令人暗自感喟和唏嘘。

  郭爽的短篇新作《游百病》(《小说选刊》)语言优美而有韵味,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故事的主人公思齐与孪生妹妹小满在成长过程中,理解彼此、呵护彼此、捍卫彼此,这是兄妹之间的血脉相连使然,更是彼此精神相通的特殊情感经验。作家将兄妹二人由天真儿童到忧郁少年的成长书写得淋漓尽致。而黄立宇的短篇新作《睡在树上的鱼》(《小说月报》)叙述因两张话剧票和一个电话里的声音,“我”的记忆被触发,反复想起少年时期那个想象中的少女美狄亚,沉睡在深处的隐秘的过往和细微的内心世界也在复苏。

  喜欢报告文学的读者,请首选钟兆云的《生死相许一座山》(《人民文学》),作品将我们带到风景如画的武夷山:入秋后的武夷山,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山水如园林,远近皆可观。一八旬老者,身形瘦削,精神矍铄,头顶蓝天白云,穿行山川之秀,如入画境……而郭超的报告文学《共享单车:奔向美好生活》(《北京文学》)则将触角伸向如今司空见惯的共享单车。作家以丰富翔实的笔触勾勒出这一时代新业态背后的发展始末,小小的一辆单车,既见证了当今时代的风云变幻,又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诸多变迁。

  喜欢散文随笔的读者,请选择北塔的《鲁迅与戴望舒》(《书城》)和燕燕燕的《看俑记》(《散文选刊》)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td/16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