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命中总有一些坚持,能够让蹒跚前行的自己更靠近目的地。前不久,报社的编辑老师打电话鼓励我说看到了我写的稿件,没想到我照片拍的好,文字写的也不错。挂断电话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诸多关于新闻工作的回忆更如潮水般向我袭来。
不知不觉,我与新闻工作结缘已经10年了。新兵刚下连的时候,连长坐在连队门前的草地跟我谈心。当问及兴趣爱好时,彼时已经感受到学历浅、读书少的我,坚定地回答他现阶段最感兴趣的是读书学习。正巧连队新闻报道员面临退伍,大概是连长看我有学习上进的劲头,便因此向指导员推荐了我,让我试着接了班。
新闻工作者需要能拍会写。拍照对我是个新鲜事物,我很快产生兴趣并得到些战友的夸奖。写作却苦于没人指点引路,只能自己闭门造车,向上级政工网投出的稿件大多被退稿驳回,或者干脆石沉大海、了无音讯。时间一长,我几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干这个工作的料,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有时候,人难以克服的是负面假设,而非现实阻碍。每次鼓起勇气走到指导员门前想就此摊牌放弃,但转念想到这是连队领导第一次交代任务,同时也是自己喜欢的事,就又怀着对新闻工作的不甘走了回去。看着投稿页面上一连串的退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得像个样子。我开始向其他连队经验丰富的报道员请教,每天对着《空军报》逐篇逐句分析思考,从中学习写作方法。白天训练没有时间,晚上常常等战友都进了梦乡,我还在写稿改稿。这段时间虽然艰苦漫长,但我却感到充实有意义。
放弃十五笔,坚持十六笔,坚持比放弃只多一笔。不久,连队一名战士在周末外出时捡到一个装有几千元现金的钱包。他在原地等待近3个小时,最终将钱包还给失主。在指导员的建议下,我将这件事写成《拾金不昧,这是一名外出军人的3小时》的报道投递给上级政工网。没想到的是,稿件不但很快的刊发,当时宣传股的报道员还觉得我有基础,向领导推荐了我,让我有了去团宣传股集训学习的机会,从此逐步向纸质媒体进阶。
竹子向下扎根的过程,就是能量储备的过程。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自然也是斗志满满,白天挨个刨根问底向老班长请教写作方法,晚上常常独守清灯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每当自己写稿困难时,我都会将李光君老师写的《好新闻是我的“铁饭碗”》这篇文章翻出来再读一遍,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能把爱好也变成个响当当的“铁饭碗”,随即又充满信心笔耕不辍。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自有扶摇力。两个月后,我终于在《空军报》刊发了人生中第一篇消息稿件。犹记得,我如往常一般打开数字报刊的网页,翻到第2版时,《退伍先过保密关》几个字让我不自觉呼吸急促,再点开时名字和内容已确认无误。那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随后从座位弹了起来,挨个办公室奔走相告,甚至到3公里之外的训练场找到指导员,第一时间分享给他这个喜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满足,让我几天后拿到纸质报纸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那之后,我才仿佛逐渐入了门。我留意到部队掩体构筑这个基础课目在一周内连续组织两次考核,深度挖掘得来的《筑掩体,外观不再“整齐划一”》这篇稿件很快得到刊发;偶然发现训练场增添了射击训练分析设备,撰写的《实弹射击训练发发“弹道有痕”》受到领导的表扬;了解到部队营区安装了安全防范监控系统,认真采访后写出的《“科技哨兵”助力打造营区安全》反响很好……
我认真对待新闻工作,新闻工作也为我插上了成长的翅膀。这些年,我站上了新闻宣传这个大舞台,多次被单位评为新闻舆论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报社评为优秀特约通讯员,新闻摄影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上接连展出。
再回头,我发现虽然在新闻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与困难做较量,但却总能从克服负面假设、始终坚定坚守中汲取养分,拔节生长……人生途中,一苇以航,有的坚持,人间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qz/1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