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术文本会产生SCI引用吗?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将“影响因子”称为中国学术江湖中的《葵花宝典》,开始讲述“影响因子”在学术圈的江湖故事。在这个故事的第四回,我回顾了Natur、Scinc、《柳叶刀》(Lanct)等“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的“神功”之一:“两栖化”——即以大部分篇幅刊登有大量读者的非学术文本,而仅用一小部分篇幅刊登读者面相对来说很窄的学术文本。在那一回中,我暗示了杂志的两栖化与杂志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神秘关系。
这种暗示当然还不是学术论证,但也绝不是不负责任的。读者想必还记得,我在“影响因子”这个江湖故事的第一回,就给出了加菲尔德的私人商业公司ISI所公布的现行“影响因子”计算公式:
一份期刊前两年中发表的“源刊文本”在当年度的总被引用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所发表的“引用项”文章总篇数,即为该期刊当年度的影响因子数值。
注意这个公式中的措词,公式的意思是:在分子部分,它包括了该杂志上前两年所刊登的所有文本在当年度所产生的所有引用(关于这个两年期限的不合理之处,我在第一回中已经讨论过了)。
也就是说,对于Natur、Scinc、《柳叶刀》这类两栖杂志而言,占据杂志大部分篇幅的非学术文本所产生的所有引用,都会被计入“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的分子值中。
于是我们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Natur、Scinc、《柳叶刀》这样的杂志上的非学术文本,会产生SCI引用吗?
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对于长期跪倒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面前的人来说,他们习惯性的想象是:这些杂志的全部篇幅,或者起码也是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用来刊登“高大上”的学术文本的,这些杂志之所以有很高的影响因子,是因为它们刊登的学术论文质量高影响大,所以人人引用。对这些人士来说,Natur这样的杂志上,竟然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是非学术文本,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些非学术文本(比如11岁小姑娘写的幻想小说),难道也会产生SCI引用吗?
答案竟是肯定的。
非学术文本的SCI引用对影响因子的贡献
上述“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中,分母规则几经改变——这是“影响因子”江湖故事的后续部分,这里只需明确一点:杂志刊登的文本被区分为“引用项”和“非引用项”两类(这种区分至今仍然不无争议),但是对于上述算式中的分子部分一直没有争议,因为规则始终如一,而且界定得非常简单明确:所有文本,即无论“引用项”还是“非引用项”,所产生的引用全部计入分子。
加菲尔德年最初确立这一原则时,理由是“非学术文本很少会被引用”。然而有趣的是,在年一篇介绍Natur的文章中,他自己开列了~年间杂志被引用排名前20的物理学文本,其中有一篇被引次的文章就属于“非引用项”,这已经表明Natur上“非引用项”也能产生可观的引用。
关于“非引用项”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诟病。年,加菲尔德受邀出席在芝加哥举行的同行评审及生物医学出版国际会议,做了题为“影响因子的历史及意义”的报告,专门对此进行回应,并为他制订的规则辩护。这次他提出了两点理由:
第一,“非引用项”虽然也会被引用,但主要集中在文章发表的当年,所以不会对影响因子的计算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第二,JCR发布的“影响因子”算式分子尽管包括了“非引用项”的引用次数,但只会对小部分杂志的影响因子产生相当有限的影响——他估计的幅度在5~10%之间。
但是加菲尔德在上述报告中,并未提供任何实证数据。没有数据支持,他的辩护是否可信?学术界也不是人人都相信加菲尔德的说法,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这里我们先来看学者海内伯格(P.Hnbrg)年发表的成果:
他挑选了11家高影响因子刊物:Natur、Scinc、《自然医学》、《自然免疫学》、《科学信号》、《细胞》、《细胞代谢》、《细胞干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柳叶刀》,测算了它们年发表的各栏目文章,在当年度()和接下去两年(和年)的被引用情况。
结果表明,加菲尔德的第一个辩护理由完全不能成立。这些期刊上非学术文本发表后二、三年度产生的有效引用,普遍明显高于当年度的引用。下表摘取了海内伯格论文中与Natur杂志相关的数据(右起6栏都是“非引用项”):
Natur杂志年各栏目文本发表后三年的被引用情况
从中可看出,和论文、综述这类“引用项”一样,所有“非引用项”在第二、三年度产生的引用,大都远远高于当年度的引用。
加菲尔德是故意装聋作哑吗?
那些一心要维护“影响因子”崇高形象的人也许会说,加菲尔德不是还有第二条辩护理由吗?这就要来看另一项研究成果了。
年,学者莫伊德(H.F.Mod)等人为了验证ISI关于“引用项”定义的合理性,挑选了年的份SCI期刊,将“非引用项”的引用次数从影响因子算式分子中完全排除,对“引用项”(文章、评论和技术通信)的影响因子进行单独计算。结果表明,其中一些刊物上的“非引用项”栏目,其实对影响因子有着很大贡献。
文章着重列出10家知名杂志(包括Natur),它们的“非引用项”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比值在6~50%之间——其中Natur算是非常小的,也有11.28%,而《柳叶刀》则高于50%,10家杂志中有9家大幅超出了加菲尔德所宣称的5~10%之间的限度。参见下表:
10家杂志年度“非引用项”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比值
表中:A行值为ISI公布的影响因子;B行值为排除了“非引用项”引用次数后计算的影响因子;最后一行即“非引用项”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百分比值,也即杂志上非学术文本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百分比值。
值得注意,莫伊德等人的论文,发表于加菲尔德年的报告之前9年,而且颇有影响,据“谷歌学术”统计,它在正式刊物上被引已达余次。但奇怪的是,加菲尔德在报告中对莫伊德等人研究的结论居然只字未提——很难想象加菲尔德会对此一无所知,因为仅仅一年之前(4年),加菲尔德和莫伊德两人还合作发表过论文!
作者简介江晓原,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等90余种,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原刊于《新发现》杂志年第6期科学外史(),三思派经作者授权发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扩展阅读江晓原:影响因子①:学术江湖的《葵花宝典》
江晓原:影响因子②:谁在用它挣大钱?
江晓原:影响因子③:SCI能预测诺贝尔奖吗?
江晓原:影响因子④:打造“顶级科学期刊”的两栖秘诀
◆◆◆
编辑邮箱:scincpi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qz/1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