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3/19 10:44:14 点击数: 次
年上初中一年级的春天,我把一篇散文《祁连的春天》投寄给了《青海日报》,十多天后,收到了“江河源副刊”编辑陈元魁老师写给我的改稿信。信中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也圈点了写的比较优美的段落和文字,最后,陈元魁老师写了满满一页鼓励我的诚恳话语,希望我不懈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多读多写多练……读信后,我连着感动了好几天。年6月,我的处女作《倘若你来》在《青海日报》发表,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印在散发着墨香的报纸上,心中的喜悦和满足以及骄傲真是难以形容。虽然作品发表了,而我个人思考最多的还是如何写出更多的作品。手中捧着《青海日报》,我暗下决心,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自己的父老乡亲、写生我养我的故乡、祁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家里没有稿纸,我就写在废弃的作业本和纸张背面上,写了一篇又一篇,改了一遍又一遍,没有老师指导,我就从书本里寻找答案,阅读名家作品,阅读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外名著,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使我受益匪浅,每次我将修改再三的文章定稿后,才舍得拿出从商店里买来的稿纸工工整整地誊写上,去邮政局贴上8分钱的邮票,放飞我的心愿和梦想。在县广播站担任采编工作的日常学习中,我从“江河源副刊”学到一招,即“副刊不副”。我把劳动中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写成诗歌、散文、杂感之类的收集在自己的作品集里,在劳动中不间断学习和写作,并积极向报刊杂志投寄作品。经过努力和摸索,我的作品终于变成了铅字,青海日报、青海青年报、南国诗报、青海地质报、青海广播电视报、青海工商报、青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海电视台等刊物和媒体陆续发表了我采写的新闻作品和撰写的文章,并在全国性的征文大赛中相继获奖。年年底,我调入祁连县电视转播台担任专职记者兼摄像,在这条充满艰辛的新闻采访道路上开始了矢志不渝的跋涉。每天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与编辑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只有在工作之余,铺开纸笺书写我喜爱的新闻作品和文学创作。每当夜深人静,我把自己圈在小屋中,驾驭文字,静心谋划文章的框架、结构、布局之时,小区里一片昏暗,只有我卧室的桌灯照亮着一间空空的屋子,我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放乘着思想的烈马,越过我心中一页又一页的荒原。有时,通宵达旦的写作,肩膀格外疼,疼的没法了,吃几粒去痛片或消炎药之类的,再接着写。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是纯个体的劳动,我只想通过我的文字,让读者能够读懂我的心灵,感受我对生命与生活的理解与期望,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文字看到祁连山下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也想以我简单的文字和丰富的思想素材温暖浏览过我文字的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更期望自己写出更多让读者满意的作品来。一些有关祁连经济社会建设和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基层法治建设的文章和报道,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青海日报等数十家央媒省媒转载刊登,为推介祁连、宣传祁连、展示祁连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美丽祁连,幸福祁连新进程中取得的新成绩、新风貌发挥了积极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被青海日报社连续多年评为优秀通讯员,这不仅是青海日报的鼓励,更是青海日报对基层通讯员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这份荣誉我会珍藏一生。在多年的通讯写作中,我与《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们继之相识,进而相知,最终成为长久的牵挂。太多的媒体前辈和知名编辑记者在我的新闻写作道路上给予了太多的帮扶与支持,与他(她)们的相遇和相识,我想用“有缘”二字来诠释,这其中更饱含了我对他(她)们的深深敬重和爱意。如今,已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在国家、中央和省垣媒体的杂志刊物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新闻、文学和摄影作品,能在国家和省级党报党刊上“露面”,这与编辑的别具慧眼是绝对分不开的。回眸所取得的这些小小成绩,离不开报社媒体记者编辑的帮助和鼓励,作为青海日报30多年的“铁杆粉丝”,对报社编辑的感念之情无以言表。在基层工作的日子里,我知道也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把新闻写作当做心田难以割舍的庄稼,苦苦经营和构建着自己的一方天地,默默无闻地坚守着理想和信念,不为别的,只期望在寂寞的新闻创作之路上,用古老的文字传一份文化的接力,圆自己的一份梦想!人民开风气之先,媒体引潮流所向。年10月20日,《青海日报》创刊。年金秋十月,《青海日报》迎来70周年华诞,再以创刊70周年为新起点,再启新征程,再创新业绩,激励所有青报人和基层通讯员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青海发展同进步,用崇高的新闻志向书写青海日报新的辉煌!无论是新老报人还是普通读者与基层通讯员的讲述,在青海日报70年的华诞来临时刻,愿青海日报身处青海高大陆,永远站立时代潮头,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坚守初心,砥砺奋进,更上一层楼。(作者:聂文虎,系祁连县文联副主席、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7144.html
上一篇文章: 青葱象牙塔丨蓬莱小镇月报发新刊啦孩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