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心灵之语,对话

发布时间:2025/3/16 10:12:36   点击数:
只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g3vai5u.html
编者按:日前,第31届人民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揭晓,多名新华社记者获得殊荣。“我在现场”栏目带您结识多名获奖者,聆听获奖照片背后的故事。视觉编辑奖金奖黄臻|新华社音频    4:18  未知音频04:19来自新华社客户端新年伊始,一张照片映入眼帘。温暖,有爱。初升的朝阳,幸福的母子,这个以女性的柔和视角记录下的对视瞬间,温馨地诠释了新年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剪影的美感极大拓展了画面的外延。我们总说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往往兼具丰富的信息和美感,那映在母亲头上的阳光照耀出新年的好兆头。这是凡人幸福,这是凡人之光。摄影记者对焦色彩斑斓的生活,图片编辑对话个性鲜明的生命。凝视这些影像,我们仿佛明晰一个奋进的中国、一个变化的世界。纵然一图胜千言,发生在现场的故事细节还有很多。为什么不把新闻照片的“现场捕捉”和“沉淀感悟”融合成一个新媒体栏目产品?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让照片成为我们沟通的桥梁,叩启摄影者思考之门;让记者和编辑碰撞的火花,为读者深度阅读作品提供契机。打磨策划案,我整夜未眠。在非行业公共平台上点评照片,不用术语,让影像发声,前人鲜有尝试。深耕新闻摄影领域16年的我,一直相信,影像不止所见。它是跨越时空的诗篇、定格瞬间的感动,也是和世界对话、聆听每一份爱的共鸣。在记者的大力配合下,我制作好了《镜观·镜语》第一期——《,从这一瞬开始》的雏形。“很好的创意,试试吧!”得到新华社摄影部领导的支持,加上同事们的协助,第一期《镜观·镜语》很快成形,于年1月3日当晚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即获得近万的浏览量。此后,《镜观·镜语》以平均每周1-2期的频率播发,力求第一时间推送新华社摄影部播发的国内外佳作,加以点评,突出新闻照片“决定性瞬间”的独特之处。我们发挥摄影记者和编辑们对新闻图片的见解,紧靠时事,迸发金句,激发读者共鸣。每期《镜观·镜语》不过两三百字,但与影像的一次次相遇,与摄影记者的一次次对话,以及在键盘上一字字地敲打,都在一点一滴提炼自己的内心:“人为雄关,无悔昆仑”“一灯如火,炽热青春”“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虽是寂寞无闻,犹令河山壮阔”“一诺一城半生缘,初心依旧不了情”“愿,你我心中的暖,驱散这世间所有的寒”……通过记者们的镜头,《镜观·镜语》仔细剖白现场,找准读图角度,一点点拨动心弦,一丝丝沁入人心。随图迸发的句子,充盈着每一期《镜观·镜语》。作为开创性的新闻摄影评论类融媒体栏目,它将一张张照片、一期期点评实现栏目化的同时,打造融媒体衍生产品;从线上走向线下,与多家纸质媒体报刊合作,如《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摄影》《中国摄影报》等,实现落地。《镜观·镜语》最大的资源,不仅仅是“国家摄影队”拍摄的照片,还有参与创作的每一位同仁内心坚守的新闻理想和摄影情怀。无论是行走基层的记者,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编辑,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以“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实现全媒体转型。我们深深热爱摄影,我们用初心情怀筑梦。作为栏目主持人,我只是站出来的岛屿,而更多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是没有站出来的大海,他们“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从栏目诞生至今,我们一次次地对话,一次次地感受新闻照片的真实和透亮。有人说,“镜观”很美,力证人间值得。有人说,“镜语”诗意浓厚,是“硬”新闻的“软”表达。感谢每一位提供精彩时代影像的摄影记者,他们就是一束光,照耀理想,充满对全世界的关怀。宏大叙事,现场直击,个人感悟,专业角度……这里的故事有血有肉,细节立体可感,既唤起社会层面的精神共鸣,也挑动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我相信,在时代滚烫的大潮中,每一朵浪花都会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每一份坚守都会收获时光的馈赠。监制:兰红光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记者:黄臻编辑:侯俊、蔡湘鑫、卢烨、胡竞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7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