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3:35:06 点击数: 次
9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报纸副刊理论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举行。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成员单位的60余名副刊编辑、文化记者参会,共同探讨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转型与发展。本报记者聂晶、兰世秋报送的两篇论文分获本届报纸副刊优秀论文评选一、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报纸副刊理论研讨会会场近年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秉承“以理论为指导,以评奖为龙头,以活动为载体,以和谐为前提”的总体定位,每两年举办一次报纸副刊优秀论文评选和理论研讨会,积极支持报纸副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努力探索,各地报纸副刊携手共谋媒体融合时代报纸副刊的深度发展。大会介绍了第十一届论文评选情况并宣布了论文获奖名单,共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7篇、三等奖20篇。本报记者聂晶报送的《从矩阵建设到社群化传播:党报副刊的传播渠道革新探究》获一等奖,本报记者兰世秋报送的《主流媒体阅读专栏的创新探索》获二等奖。来自今晚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吉林日报、重庆日报、中国海洋石油报等报刊的一等奖获奖者代表应邀在会上作了主题交流发言,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分享在全媒体时代怎样继续做好副刊报道、如何学习孙犁的编辑思想和敬业精神的实践探索。本报记者聂晶以《再谈党报副刊的传播渠道和受众革新》为题作了交流发言。本届论文评选特别奖获得者、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侯军结合他新近出版的《报人孙犁》一书,在发言中分享了孙犁办报思想,编辑和读者、作者的关系,以及孙犁与副刊这一课题的研究心得。工人日报原社长、总编辑,南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孙德宏在集中研读了近年来全国报纸副刊编辑所发表的理论文章后,对于这些文章的特色、视角、启发性以及对副刊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了深入而细致地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副刊是文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体,副刊理论研究应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丁振海在总结发言中,对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多年来坚持倡导并努力落实理论研究工作的历程作了回顾,同时鼓舞大家进一步深刻认识副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将其理论价值发挥得更深、更实。会议结束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全国文化记者、副刊编辑将参加“文昌故里水韵越西”采访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实情,观看丰收实景,品味古城文化,见证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gg/15537.html
上一篇文章: 鹏城缱绻书香浓全国八地媒体长假打卡图书馆下一篇文章: 史玉民诗词选粹百年圆梦程临近,更赖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