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事简洁呈现
给人生解惑举例
在家老去陈健怡
5年前,我在养老院认识了陈健怡;年前,90岁的他决定离开养老院回到自己的家中,在家老去。这5年,我完整地见证了这位老人如何应对老去。关于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境,但陈健怡的故事,至少告诉了我们,如果想有选择地在家老去,你会遇到什么,需要做什么准备,以及付出如何的个人努力? 自律,服老 在陈健怡的设想中,他和妻子会一直住在杭州市中心那个客厅有三扇弧形窗户的家里,但年,他还是住进了养老院,为了行动不便的妻子翟美英女士。 他在养老院住了快4年,直到年7月15日,美英去世。 美英去世后,陈健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开养老院,回家,这一年,他90岁。 养老是自己的事,这是陈健怡的养老理念。很多人讲养儿防老,那类靠子女的思想,他从来没有过。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杭州,女儿在美国,早些年女儿女婿就问过他和美英,要不就在美国养老,他们拒绝了。 陈健怡很讲究科学和逻辑。年轻时,他考上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成为一名环境监测工程师。 关于他的尊重科学和自律,有一件事足以说明——早在年,他便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从此,除了遵循医嘱长期服用降糖药,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严格自律,吃饭多菜少荤,少吃红肉,运动这方面经常旅游散步,不旅游时就上街行走,结合逛超市,这样一天也能走到公里路,他还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保健课程。如今,0多年过去了,他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没有任何并发症。 除了科学生活、自律,陈健怡对待“老”,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则:服老。 衰老不是一瞬间的动作,而是一种渐进的状态。 66岁,耳鸣,医生说是神经性耳聋的先兆,因为是神经性的,无药可治,无可奈何。 72岁,萎缩性鼻炎使喉咙失去屏障,粘膜也萎缩,罹患喉炎。没什么药可以吃,不危害生命就不管它了。 7岁,确诊神经性耳聋。几年后,他开始觉得听力不济,问医生有没有必要用助听器?医生的答复是,必须戴。如今,他戴助听器也近20年了,声音还是能听到,但是别人说的第一个字、第一个词,总是来不及反应,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讲,只能让对方说慢一点。这一年,他开始戴上固定假牙。 82岁,他花一万元种了一颗牙,这颗牙一直使用至今。同年,他还确诊了青光眼,右眼已是晚期。他能做的也只是吃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控制用眼。 但他平和地接受时间馈赠的一切,“我的宗旨就是和疾病和平共处,不要去冒犯它”。 服老也体现在陈健怡对锻炼身体的态度上。刚退休时,他“采取不剧烈的有氧运动方式,每天行走一至两小时”;年纪渐长后,锻炼时间也逐年缩短,如果走不动步,那就走,步也感觉到吃力了,那就走,切勿超越体能。等到年,每天最多走多步。 适度,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我就这样保守着(变老)。”陈健怡说。 很“新”的老人 认识陈健怡的这四年,我常常会跟他说一些年轻人中的新鲜事,他也会发给我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文章,我们谈论的话题,许多都是时下最新鲜的事。 这几年,我屡屡惊讶于他对互联网的掌握。他告诉我,他第一次摸电脑是年,那时他刚退休,女儿定居在美国怀孕了,他和妻子过去团聚照料,女婿是一位程序员,教会了他如何在电脑上看新闻。 等到年回到国内,陈健怡就给自己买了一台电脑。之后,他专门学了“双拼”输入法,他又学习了photoshop,给自己拍摄的照片编辑图集。 他还会自己修打印机,自己打印五线谱,自己在淘宝退换货。去年夏天我去看他时,发现他还会在小区的闲置二手群卖东西。 陈健怡家餐厅的墙上挂着很多老照片,通过这些照片,你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步入所谓的中老年之后,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向外拓展的——年,他50多岁,公派去曼谷三个月,学习遥感技术。等到60多岁退休后,因为常去美国看女儿,女婿称他为“空中飞人”;每次去美国,他和妻子都会住半年甚至更久。他因此去过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地方,看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在南卡州的海滨清仓物资店花0.8美元买到过T恤衫,年还去了大西洋西侧的岛国巴哈马。 在杭州的时候,他也不闲着,每周都去老年大学上课,他过得很有精气神,保持着一种终生学习的习惯。 在传统认知里,88岁已经是很老的老人了,但陈健怡用他的从未停止过学习、思考和向外探索,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自己真正变老的速度,也让他有了在家老去的选择权。 最近一次见陈健怡,我们还聊到了“死亡”,我问他,如何看待死亡,他的回答很平静,他讲:“死我不怕,就怕不生不死。” (报刊文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td/1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