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采访,我拍照老夫妻走南闯北访名家

发布时间:2024/12/26 12:31:31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41223/d8uu8uq.html
采访了三百多位文化艺术名人,拍摄人物照片三千多张,出版了一部专著,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报告文学、特写等三百余篇约两百万字……这一连串数字并不是某个专职记者从业几十年所创造的,而是两位退休后才开始做人物专访的业余记者二十余年的成绩。他们一个擅长“文字”、一个专攻“图片”,珠联璧合,甚至因为经历特殊又声名远播,被大家誉为“采访名人的名人”。日前,这对八旬伉俪家庭还凭借其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成就,获得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的称号。暗藏在血液里的文化艺术之梦谢荣、丁黎位于华漕的住所面积不算小,却满满当当。电视墙上挂满了丁黎拍摄的国内知名文艺大家的特写照片,电视柜上是一摞摞相框、相册和刊有老人作品的报刊、杂志,对面整面墙上都是谢荣的书画作品,书架上的每一个隔层都被书塞得密不透风。今年87岁的谢荣身着白色暗条纹短袖衬衫,头发一律向后梳,一丝不苟;84岁的丁黎则是一身黑底红花丝质无袖连衣裙,颈间跳跃着一串白色珍珠项链,头发在后面挽成一个髻。“我们结婚晚,但我们俩在一起一过就是50多年,已经过了金婚啦!”还没进入正题,谢荣便自顾自向身边的老伴“表白”了。丁黎也随即接道:“对的,我们俩有共同的爱好。”20多岁时,丁黎结识了上海滩上著名的摄影师李咏霓先生,李先生拍摄的肖像照让丁黎深深着迷。“我觉得好的肖像照片是那样的富有魅力。”就这样,丁黎拜李咏霓为师,开始学习摄影。“他教我摄影的原理和照相机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过一年多的业余学习,我初步掌握了摄影技术,并开始憧憬自己手握相机的时刻。”丁黎说,当时,她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多拍些所在单位的工人形象和车间热火朝天的景象。但为了响应单位号召,丁黎转而筹建厂校、担任教师,始终没能真正手握相机,实现自己的摄影梦。与丁黎相似,谢荣自幼便酷爱书画、文学。从小时候临摹字帖到解放后搞文化宣传工作,谢荣与文艺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彼时,高小毕业的谢荣一直希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后来终于得偿所愿,去华东师范大学脱产读了函授班。除了书画,谢荣还十分钟爱诗歌,年轻时常常撰写诗歌评论。但这些关于文艺的追求,都只能是枯燥生活的零星点缀。第一篇文化名人报道诞生直到退休后,文学与艺术的大门却意外地向二位老人敞开了。因为制作所在企业的电视宣传片,谢荣结识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杨应章,在杨应章的建议下,谢荣和丁黎走上了采访文化名人之路。“当时,杨应章老师跟我们说,经过‘十年浩劫’的文化封闭,咱们许多群众都希望更多地了解名人,而有关他们的报告文学一定很受读者喜爱,如果能成为名人与观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将会很有意义。”说干就干,当时,刚刚拍完影片《人到中年》的电影演员潘虹就住在杨应章楼上,谢荣一听便来了劲头,“杨老师说帮我引荐一下,但我想如果我采访不到潘虹,证明这条道路也不适合我走。”于是,谢荣独自上楼敲响了潘虹家的门,“没想到潘虹很热情,完全没有明星架子,还用上海话叫我‘爷叔’。”采访后,谢荣激动地写下了《在潘虹家作客》的长篇报道,并将文章发给了《文汇电影时报》。不到三天,《文汇电影时报》编辑部就打来了加急电报:潘虹一文内容很好,但缺少她的照片,请速拍她的近照数张,以便刊登,务必抓紧,以特快件寄来。“他当时就懵了,说怎么写文章还要拍照片啊!”丁黎回忆道,谢荣满是愁容,不知怎么是好,于是她自告奋勇:“现在报纸上的名人文章都是有照片配的,我年轻时学过摄影,我去潘虹家里拍些照片,以应出版需要,同时也配合你写稿的插图任务,你看如何啊?”那是一个初夏,丁黎背着相机来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宿舍,为潘虹补拍了几张照片。“拍摄结束后,潘虹还主动给我她不同时期的照片供我挑选,并用家乡话跟我聊天,让我很感动。”由于丁黎及时提供的照片,《文汇电影时报》很快刊登了《在潘虹家作客》,这也成为了他们的第一篇名人报道。后经多次采访,谢荣和丁黎二人又共同撰写了多篇有关潘虹的报道,“通过采访潘虹,我了解了如何为名人拍照。”丁黎说道,她的摄影技术得到了不少媒体的肯定,而由谢荣主笔的潘虹的文章则成了他们后来采访的“敲门砖”。自此,他们夫妻二人也形成默契,组成了“你采访、我拍照”的最佳拍档。二十多年采访生涯,三百多位受访名人随后的采访之路也并不容易。身背一架“华中牌”中档国产相机,没有记者证、没有介绍信,从四川到陕西、从北京到上海,仅凭之前发表过的文章作为“名片”,谢荣和丁黎踏上了“国内巡回采访名人之旅”。“稿费微薄,我们所有的采访经费都是靠自己的养老金和积蓄贴补,乘火车、坐汽车,住便宜的旅馆,最初回到上海还只能租房子住。”尽管如此,丁黎说,他们夫妻二人仍然乐在其中。不仅采访前了解名人动向,还作了“缜密”的采访计划,“我们按老中青的顺序采访文化名流,因为年纪大的老艺术家一般都安居在家中,外出活动较少,一般在其寓所就能找到;中青年则外出活动较多,要寻得其活动场所、居住酒店或后台,一次约谈不成,还可以争取第二次见面。”丁黎告诉记者,有时为了完成采访,他们去过签名售书的现场、守过凌晨的酒店休息厅,但所幸,二十多年的采访生涯,“并没有不愉快的记忆”。作家、艺术家、导演、主持人、书画家等,谢荣和丁黎二人先后采访了巴金、冰心、钱钟书、杨绛、曹禺、吴祖光、谢晋、余秋雨、彭丽媛、潘虹、赵薇、马伊琍、姜文、成龙等数百位艺术家或文化名人。而事实上,他们为名人们撰写报道,也从中获益不少。“记得有一次,偶然得知医院住院,医院拜见了他。”丁黎说道,他们与曹禺颇有缘分,四十多年前,谢荣曾在曹禺导演的《艳阳天》中当过群众演员。“得知我们比他小了二十多岁,他还说很羡慕我们的年龄,让我们珍惜时光。”对于谢荣和丁黎采访名人的事,曹禺这样评价:“这个想法是好的,名人说到底也是普通人,要把他们遭遇的顺境、逆境一起挖出来。要写实话,不要一味讲好话,这才是真正的交流……我建议你们去采访每一位艺术家时,一定要做足功课,先要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特点,提出对他们创作质量的要求和希望,不能他讲什么,你记什么,否则你们只能起记录员的作用,这就没有多大的用处。”至今回想起来,丁黎都不无感慨地说:“曹禺老师的这段话意味深长,我们受用终身。”现在,谢荣和丁黎这对人称“晚霞中走来的夫妻记者”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走南闯北地采访,可但凡有媒体约稿,两位老人还是会认认真真地撰写动辄上万字的文稿。由于不少老艺术家的先后离世,谢荣和丁黎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和大量珍贵影像资料,现在看来,堪称绝版。“我们唯一的遗憾,是这些珍贵的素材没能出版。”丁黎表示。前不久,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的评选中,上海有27个家庭入选,谢荣和丁黎家庭就是其中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td/16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