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时代的人物画廊

发布时间:2024/3/22 13:31:48   点击数: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看得好 http://www.yushiels.com/m/

说心里话,我对某些新闻同行出作品集是颇有些不以为然的。那些作品当初发表时就几近于味同嚼蜡的“八股文”,除了自己看、编辑看、被写的人看,就不会再有人感兴趣。如今再结集出版,除了敝帚自珍,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光明的这部作品集《轮上风流》当属例外。

这本书拿到手上或许你就不愿放下――我不敢说所有读者都对这本书感兴趣――我想那些喜欢汽车的“车迷”们,爱车及“人”,也必然会对书中描述的这些人物产生心与心的交流,愿意对披露他们行迹的报道一睹为快。

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其中有些文章虽然过去在报刊上零星看到过――但这次汇集起来,居然有厚厚一大本,又有许多是第一次捧读,不用说如同品尝一道美味大餐,让我兴奋了好几天。我喜欢这本书,当然不仅因为光明与我是“酒逢知己”的挚友,更因为我与他有一点相通:都喜欢汽车。他在汽车媒体里、在汽车界浸润了几十年,是业内为数廖廖的专家型的记者;跟他比,我只能算“业余汽车发烧友”……因此,每次碰面,我都爱听光明滔滔不绝地谈汽车。谈汽车文化,谈赛车,谈汽车品牌的竞争等等。汽车――这个一个多世纪以来改变了世界的机器,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因此,我在这里郑重地向“车迷”们推荐这本书。这部人物特写、访谈、速写集,会让你结识一个又一个同样对汽车着迷的人。打开这部书稿,会嗅到其中弥漫着的一股独特的味道:这就是汽油味。

据说国外,一到节假日人们喜欢合家驱车到郊外野餐、看赛车,有时看不到赛车,但只要闻到汽油味,听到引擎声,也感到是一种享受。这是汽车时代的独特景观。这部书中所写到的人物,全部都与汽车有关,他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汽油:他们或是叱咤赛场风云的F1车手;或是用稿费垫车轮的少年作家;或是世界顶级的汽车设计大师;或是从“三两个人、七八条枪”起家的车商大擘;或是驾赛欧的女足英雄;或是“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汽车“老学究”……这是一条精彩纷呈、摇曳多姿的人物画廊,徜徉其中,目不暇接,让你感到美不胜收。

光明在描画这些人物时,用的是轻松随意的散文化的笔调,往往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使我想起了金圣叹评《水浒》时说的一段话:“《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不是说光明达到了《水浒》中刻画人物个性的境界,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裁,一为虚构的小说,一为真实人物的报道,无法类比,但是他写出了这些车界人物的个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部作品集我觉得吸引我的又一地方是:有趣。别小看这两个字,要做到可不容易。我们买一份报纸或一本刊物,从中能读到一两篇有趣的文章,也就算没白花钱了。看得出来,书中很多人物捕捉自车商的推广活动,但光明不满足于发发“统发稿”,或担任车商的“传声筒”,而是敏锐地把镜头对准读者感兴趣的人物,从中挖掘读者关心的新闻元素,这不能不说是光明的讨巧和高明之处。有趣不是简单地迎合读者,而要做到“通俗不庸俗,风流不下流”,才是真正的雅趣。

有关新闻教程上说“名人的烟斗”也是新闻。看看光明这里写的岂止是“名人的烟斗”?如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名气够大了,文章又是写的他与名车“天籁”结缘的故事,怎不吸引人读下去?又如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与奔驰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题材。有趣的题材,还要有有趣的笔调和表现手段才能相得益彰。请看看《开甲壳虫的女人》这一篇,作者用不多的笔墨,却已经把一个爱车的小女子喜欢开甲壳虫、又害怕出风头遭人嫉妒的矛盾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看了从心里哑然一笑。这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光明在写这些人物时,用语之朴实和平易。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格言警句”,用不着仰视,他们就在我们面前,与我们促膝交谈,谈他们的喜怒哀乐,谈他们成功与失败、追求与憧憬……他笔下的人物,完全不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典型”人物,或是头上罩着光环的“英雄”,他们或许在某个领域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但光明写出了他们作为普普通通的人的一面,因而真实、可信、亲切。

这部作品集值得推崇的又一点是在写人物时,又饱含和浓缩了大量的信息,熔新闻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炉。在对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主席石天曙的访谈中,作者不仅是报道这位赛车界的风云人物,同时在不经意间披露了中国赛车运动的今昔,让我们在简短的文字中了解到一部中国赛车运动的简史。作者写沃尔沃中国市场总裁吴瑜章到复旦大学“吆喝”卖车,既写到他的创业经历,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这位成功人士的汽车销售心得,读了这篇报道,不亚于听了一堂MBA操作案例课。

常言:掘深井者得甘泉。作者能够向“车迷”捧出这样一部砖头般厚的人物通讯、特写集,得力于他长期埋头在车界这一领域锲而不舍的钻研和积累,再加上他的思维敏捷和腿勤笔勤。作家福克纳,终其一身,只在他的家乡――版图上只有邮票大的一块地方勤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汽车媒体的记者,光明数十年来耕耘在这个特殊的领域,成为这个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记者,这不能不说是值得同行借鉴的成功之道。其实,像光明这样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不停地开掘,也是另一类“邮票”的概念。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与其“一石数鸟”不如“一石一鸟”更容易命中目标。

光明邀我作序,我自知无此“底气”,只能拉拉杂杂写下一点读后感,与“车迷”朋友分享。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有特色、有趣而又信息密集的书,值得展卷一读。

陈歆耕

年10月17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td/15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