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前世今生从甲骨文到金文竹片文,

发布时间:2025/3/12 11:31:13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原题:《“书”的前世今生

王桂田》

“书”是承载知识,传播知识的工具,是人们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早在战国时期的古代,教书先生孔子就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一生都在教书育人,弟子遍天下的孔子还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就是孔子对书本的大大的赞赏。

今人说,“书籍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普通百姓说,“读书是可使人明理,可使人脱俗,可让你旧貌换新颜的”。

有了这些对书的认识,再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无不也就都对读书十分重视了,并且还都重视得“学而优则仕”。

关于读书,古人更还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开卷有益”这样的至理名言,这里的“卷”就也是“书卷”了。

之所以这“卷”也是书,是因为在汉朝以前的古代,那时候,纸张还没被发明出来,那书还都是刻在器物或是竹片上的,竹片也是用麻绳连接着的,看时散开,不看时卷起,所以,为鼓励你读书,古人也就有了“开卷有益”的这句话了。

这样的“竹片书”,应该是商朝至汉朝那时的书,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在没有纸张的状况下,人们只得把知识刻在竹片上了。其实,在这样的“竹片书”没出现之前,那时也是有书的。商朝时期,青铜就被人们发明利用了,在铸成青铜器皿时,文字也就被一同鋳在了这器皿上了,后人还管这一时期的文字,叫“金文”,之所以叫“金文”,就是因为它是铸在金属上的。

这样的“金文”之前,也还是有文字的,只不过那文字是刻在乌龟背上或动物骨头上的,所以便就又叫“甲骨文”了,那甲骨文还是象形文字,是通过实物的形状来形成文字的。也许是龟壳上刻字不太容易吧,抑或是龟壳也不易得,那龟背书的语音,也就都简洁得让后来的人们,需要“煞费苦心”地来阅读了,故而后来这样的“甲骨文”书,也就被“竹片书”所取代了。

自汉朝纸张出现之前的这段长长的时间里,“书”所走过的路径是,从甲骨文再到青铜上的“金文”,之后再到“竹片文”。

由此看来,被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尊为圣人的孔子,教书所用的那“书”,也就是“竹片书”了,因为他是周末“战国时期”鲁国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所焚的那书,也应该为这种“竹片书”了。据史料记载,这种“竹片书”里的竹片,都是经过人们水煮火烤后方才加工出来的,看来,在那“焚书坑儒”时,烧起这样的“竹片书”来,也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这“竹片书”时代,除了诞生了《四书》《五经》这样的宏伟巨作外,还有秦时吕不韦及其弟子所著的文学巨著“吕氏春秋”,这书还曾被当时的吕不韦,高悬在当时的国都长安门楼上,悬赏“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这也就应该是“一字千金”的出处了吧。

这里的《四书》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这四部书,也就成了后来的历朝历代封建社会的入仕学子们的必读之书了。《五经》则指的就是《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这《四书,五经》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全部方面。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或是“竹片文”,刻制铸造起来也都是十分麻烦的,所以那时候这样的“书籍”,也就都是统治阶级或是“达官贵人”们才能获得的了,也就不是寻常百姓之家所能拥有的了,直到后来汉朝时期“造纸术”的大力发展,“书”也就彻底改变了旧貌了,也就越来越有了“书”的样子了,以前的那种刀刻铜鋳的方式,也就改为毛笔书写了。

“造纸术”源于西汉,由东汉的“蔡伦”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由原来的丝绸制作出来的纸张,改变成了由植物来制作纸张了,这样,不但大大降低了纸张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纸张的产量,从而也就使得纸张广为普及了,又加之“印刷术”的大力发展,那“书”也就不是统治阶级的独有产物了,也就由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了,印卖书的书店,也就随之出现了。

由于纸张的大量涌现,繁荣的文学作品书籍,也就随之诞生了,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话本小说”,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地茂盛了起来。在这些“书”里,最为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就应该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了,这四部书,也就因此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了。

后来,又随着印刷术的更进一步发展,也就从这“书本”里又演化出了报纸杂志这样的行业了,并且那杂志的页面,往往还都比书本的页面要大,使人看了之后,一眼就能分辨得出来,是杂志还是书本了。那报纸,再后来还都“独立门户”叫新闻了,这样的报刊杂志的大发展时期,也应该就是上世纪了。

那时候,售卖报刊杂志的这些场所,不但书店邮局里在经营,就连车站码头那里,也有卖这些东西的人,挎着个布包在那里售卖了,这种售卖报刊杂志的生意,在那时却也是十分火热地,以至于,都火热地到后来,街面上的书报亭都是比比皆是,都多得,一条街道上都会矗立上好几家的。

那时候,正统的“新华书店”里,售卖的除了有学生们使用的书本外,还有“连环画书”和其他书籍,这些“连环画书”,又叫“小人书”,巴掌那么大,长方形,上面大部分页面都是画着黑白线条的图画,下面的几行字的页面,是文字介绍。这种“连环画小人书”,最是那时十来岁的我们的最爱,常常看这“小人书”,都看得我们“废寝忘食”,并且还是,一看就是许多遍,直到看到都能背下来里面的内容为止。

我们的十来岁那时候,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时候,虽然上学时书包里背的也就语文数学这两本书,但像四大名著这样的书,也就都早就走进民间了,只不过那时那书由于农村农民们文化水平都普遍较低,是无法做到自己来阅读的,基本上都是用耳朵来听的,所以,就又叫“听书”了。这样的“听书”,是专门有人来说给你听的,那说书的人,也还会随身携带一面小鼓,边敲边说书,用以烘托气氛,有时更还会扯着嗓门唱几句,所以,我们那时就又叫他们为“唱大鼓书”的了。这“唱大鼓书”的人,说穿了,就是在给你讲书里的故事,只不过讲得“绘声绘色”,还有大鼓声烘托而已。

尽管这些杂志和“小人书”虽然也是纸张印制出来的,统称为“书”,但是,也是和真正的书本是有区别,那区别就在于大小厚薄内容之上。“书”给人的感觉都是厚厚的,还有自己的专门大小尺寸,那尺寸大小就是,它比杂志要小上很多,但比杂志要厚上很些,而其它的像“小人书”这样的,虽也叫书,但都应属“书”的衍生品了。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需要,那“书”也就从“四书,五经”里细分出来了,细分成了基本的六大类了,具体的是:一文学类,二:社会科学类,三:自然科学,四:工程技术学类,五:医药卫生类,六:综合性图书类,这六类书籍了。由此看来,这六类书,包括的范围,也就更为广泛了。

那时候,读的书多了,还就算是有学问的象征,人们还会赞美你“学富五车”,真正“学富五车”的人,更还会于家里置有书橱,那书橱里面,还都藏满各种各样的书,这一行为在那时,就叫“藏书”。

如今,随着科技地更为发展,和“印刷术”地大大改善,书也彻底地改变了原有的样子了,也都不再是那种厚厚地书,放在面前,翻页阅读了。

学生的用书,也都比过去的那书本要大多了,都像过去的杂志那么大了,书里,更是还印上了各种彩色图案,再也不是过去的那种黑白线条的了。文学类作品,更是也都无纸化了,想看什么,手机里随时都可搜了,并且那搜出来的文章的字,也都大小可调整了,这样的书,却也改名叫“电子书”了。由于这种“电子书”太方便了,所以那大街上的许许多多的报刊杂志亭,也被这样的“电子书”给干倒了,消失了,并且还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不知这样的“电子书”,是否还能继续延用“开卷有益”这句话了,因为在这“电子书”里面,书卷是不存在着的了,更还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古代名言,如今的老师,不知该如何给学生解释。

作者简介

王桂田,笔名:文海钓客。于宿州市第九中学工作。系中国乡村杂志社,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安徽省诗风诗社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宿州文学奖获得者,年度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年度安徽省邮储杯散文奖获得者。退役军人,当过兵,打过仗,参加过老山者阴山地区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位从战火硝烟里走出的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nr/17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