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对白》武志红
在当下这个时代,强烈的自我意识会表现出一个非同寻常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超级个体”。我无比羡慕当今的年轻人,虽然讲到“后浪”显得有点太煽情,但是,你们所经历的人生前二十年,和我们的人生前二十年,其品质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从过去的时代到现在的时代,有着一个非常巨大的变迁,也就是“从平台化到个体化”,用我的语言来讲,也叫作“从体制化到个体化”。
我们说,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把全世界都连在了一起,涌现出一个个“超级大V”。这个时候,我特别想给年轻人一个忠告,你要警惕目前一种非常普遍的认识:那些取得成功的“超级大V”其实水平并不怎么样,只是因为他们善于“自我营销”,制造了一系列营销计划,于是拥有了很高的地位。
当你认同这个观点的时候,背后隐藏着一个可怕的逻辑:所有的“成功”都不是靠真本事来的。那么,假如你也想成功,同样不需要依靠真本事,只需要学习怎么“自我营销”。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会非常非常危险,你可能这辈子都成长不起来。
据我自己的观察,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重要节点,“超级大V”们是怎样成为“超级大V”的?首先因为他们是一个“超级个体”,而成为“超级个体”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非常清晰的自我意识,从而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并且在不断展现其风格和特色的过程中,一直遵循自己的感觉去活,结果就活成了“超级大V”的样子。
说到这儿,我特别喜欢分享儿童教育品牌“凯叔讲故事”的例子。也许有人会说,“凯叔讲故事”之所以能发展成一个很成功的商业平台,是因为它的创始人王凯曾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音色好得不得了,有表达的天赋,还有中央电视台的背书。而这一切,都是普通人不具备的资源。
但事实上,据王凯所说,他最初是给谁讲故事呢?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他都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后来,移动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了,当他思考自己可以做点儿什么的时候,就想:我把自己擅长的这件事放到互联网上去做,不就得了吗?结果,他真的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模仿王凯好不好?我也给别人讲故事。那你首先得问问自己:你热爱这件事吗?你对这件事有感觉吗?如果不是带着满满的热情和感觉去做这件事情,而只是带着头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机会,所以要去模仿他,那么拜托,你可能就成功不了。
互联网似乎本身就具备一种嗅觉,它能够“闻出”那些热情的、个性的、自主的人,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仅凭“营销”是不行的。
关于营销,外界对我也有这样的看法,很多人说武志红可能是整个心理学界最会“营销自己”的,所以他的书出一本畅销一本,赶上了互联网时代所有的“风口”。
但是,我其实根本不懂“营销”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在我刚开始做商业的时候,有过很多人过来找我谈合作,说:“武老师,我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成功……”并且给我讲了很多概念,比如“病毒营销”“饥饿营销”等。可是,深入沟通后我会发现,他们自己从来没有成功过。我很惊讶:你们自己从来都没有成功的经验,怎么知道能把我带向成功呢?
他们的解释是:“这一套逻辑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可能是不行的,但你是一个有水平的人,我们跟你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就可以帮你取得成功。”
这种说法我从来都不太相信。我也真的试过跟某些人合作,结果发现,所谓的“套路化营销”对我个人简直毫无帮助。所以我特别想给年轻人这个忠告:好好发展你们自己的真本事,按照自己的本心去走,而不要轻易掉进“套路”和“营销”的坑里。
讲到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个我自己“遵循本心”的故事。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比较谦虚低调的人,这一点似乎从我的长相上就能看出来。但是,当我年开始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的时候,还在策划阶段,一位副总问我:“小武,你做心理专栏的定位是什么?”我毫不客气地回答:“全国第一!”
他一愣,心想,这人怎么如此狂妄?
其实,我的回答既是半开玩笑的,也是很认真的。我的理由是,当时即使有人和我竞争,我也肯定会是第一,何况本来也没人跟我竞争,因为那时候的报刊基本没有心理专栏。基于这两个原因,我认为自己毫无疑问会是全国第一。
事实上,当我写出专栏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收到了非常热烈的反响。那一个月,我总共写了四篇专栏文章,各种各样的信件、电子邮件,像潮水一样涌来。那一刻,可以说我吹过的牛实现了。当那位副总再见到我时也说:“小武,看来你这人说话还挺靠谱的。”
从年“一写成名”开始,我就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也是一出版就很畅销。之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人来找我谈合作,也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感觉自己处在一种彷徨之中,周围的选择一下多了很多。但是,内心的感觉告诉我:我不需要去思考怎么可以成功,也不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我只要专心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我的专业。
我的专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心理咨询,一个是写作。只要在这两个方向上做好,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来临。所以,年,当我面对各种诱惑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考虑其他那些“没感觉”的事,专注于发展我自己。随后就这样一路走到今天。
另外,我还有一个特别喜欢分享的例子,就是专栏作家六神磊磊的故事。六神磊磊有两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nr/1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