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翠,女,80后,小学教师,怀远县作家协会会员。一个文艺、素雅、诗意的江淮女子,钟情于夜色里安谧的阅读,在喧嚣的尘世中,和文字相伴,拥有一颗安宁简素的心灵。作品散见于省市级报刊及网络平台。
芒种陆翠
二十四节气中,我觉得芒种是最有诗意和朴素思想的一个。名为“芒种”,倒不如称之为“忙种”更合适。明朝大文人樊阜在关于“芒种”的诗里,有“节序届芒种,何人得悠闲”的描述。
小满刚过,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她要提前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先是把装粮用的袋子整理一遍,看看哪些袋子破了洞,哪些袋子不结实了。系口袋的绳子是母亲直接用手丈量尺寸的方式从棉布条上剪下来的。看着那红红绿绿的绳子握在母亲的手中,仿佛是沉甸甸的麦穗在母亲的掌心跳动。
农忙季节,对母亲来说,最关键的要数那辆红色的电瓶三轮车。它就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载着母亲在田地里来回奔波。而母亲载着的,是年复一年的春华秋实。前几日,母亲让我帮忙打听什么电瓶的电量使用更长久,决定换一块新电瓶。母亲说,十多亩的麦子全靠它拉回家呢。
太阳正浓烈的时候,乡亲就来吆喝母亲下地了。东北湖里的收割机轰轰隆隆,就要收割到咱家地块了。母亲狼吞虎咽吃下饭菜,随手拿起竹篾编的草帽,骑着电瓶三轮车迅速地消失在烈日下。
随着烈日消失的不只有母亲忙碌的背影,还有童年里的芒种景象。
“快点,爸爸要开拖拉机啦!赶紧上来坐好。”我扯开嗓子喊躺在麦堆里打滚的弟弟。
“出发,收麦子喽。”父亲一脸喜悦,一个浅浅的酒窝陷在他黝黑的肌肤里。
每到午收季节,我们姐弟几个就像是脱了缰的小野马,尽情地在麦田里驰骋。夏日的微风,拽着我的长辫子在田野里来回旋转。正弯腰割麦的父亲和母亲被肆意的笑声吸引,干脆放下镰刀小憩一会儿,他们坐到田垄上,切开一个用水冰过的大西瓜吃起来。那甜味,渗到了丰收的麦穗里。
太阳光越来越强,炙烤在大地上。
田地里的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发觉。父亲和母亲即将割完一大块麦子,成片的金黄,睡在田地,平静,适意。我和弟弟开始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摞,歪歪斜斜的摞子垒起了父母的期望,他们盼着一个好的收成。接着,父亲要用叉子顶着每一摞麦子到拖拉机上。我抢先一步赢了弟弟,先爬到拖拉机里帮助父亲踩车。麦堆子越来越高,最后我就可以留在上面压车。等父亲开车拉麦子回家的时候,我坐在麦堆上,身体跟着拖拉机左右摇晃的节奏摇晃着。手,紧紧地抓住拴麦子的粗绳子。
打场,是父亲的拿手绝活。父亲把石磙子拴到拖拉机尾部,甩开胳膊摇起拖拉机开始打场。磙子在麦穗上来回碾轧,发出吱吱呀呀的欢快的声音。我坐在拖拉机厢斗里,眼睛盯着磙子,一圈,两圈……迷迷糊糊睡着了。梦里,我躺在碧绿的麦苗上。父亲牵着我的手,在无垠的田野上奔跑,嬉戏。父亲身上麦苗的清香弥漫了我整个童年。
起场后堆起的秸秆垛,成了我和弟弟肆无忌惮玩耍的欢乐园。藏老猫、翻跟头、甚至把它当成蹦蹦床在上面跳来跳去。那些被我们玩坍塌的秸秆垛,父亲会不厌烦的用钢叉再次堆起。垛子棱角分明,煞是漂亮。芒种结束,母亲也会用这些秸秆给我们烧出喷香的饭菜。
夏季的天气如同孩子多变的脸。刚才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乌云密布,一声响雷拉回了我的回忆。母亲打来电话,让我再骑一辆车到地里拉麦子,语气慌张急促。我赶到地里的时候,收割机正在向袋子里倒麦子,母亲扶着袋角,金黄的麦粒涌入口袋。一袋,一袋,扎起,上车。整个过程,都是母亲独自完成。此时,母亲枯瘦的手是那么有力量,这双手撑起了整个芒种。
墨般的乌云在天空盘旋。
我和母亲加快前进的速度,雷声轰隆不停。路边的杂草跟随劳动者脚步摇曳起来。
我们赶在大雨倾盆而下之前把新麦运进了屋子。
雨,大了起来。母亲坐在屋檐下,嘴角扬起了一丝微笑。
俗话说:“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收完了一季的有芒作物后,稻子的播种时期随之也来临了。
面对现在的播种方式,母亲觉得种地很是轻松。一种方式是稻籽可以提前撒在快成熟的麦茬里。小麦丰收后,除去多余的秸秆,秧苗就会茂盛成长。另一种方式是把犁子安装在拖拉机头部,利用犁子的功能重新翻整田地,然后再播种施肥,等待收获秋天的累累硕果。
偶尔遇到哪一块田地长势不好,母亲也会和多年前一样,从培育水秧苗的人家拔几把秧苗过来,一根一根用手补栽到秧苗稀疏的地方。一排排绿色的秧苗恰似一串串音符,唱着夏天里最舒缓的歌谣。歌声飘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飘过村庄,飘到波光粼粼的水中央。
搬上一个凳子,放在水里。赤脚坐在上面,轻挽起裤腿。秧苗在两只手里游荡,抓在手里的秧苗一拔,水声就哗啦一阵脆响,惊醒了熟睡的青蛙,引来了河里的鱼虾。父亲担心泥水弄脏了我的红裙子,母亲催促我快回家做饭。他们的叮咛留在了河边的芦苇上,只要风一吹,芦苇就会在每个芒种节气里唱起歌来……
芒种,是播种,是收获,是希望,是一季一季念念不忘的爱与责任。
欢迎转发
责编:怀远县妇联
排版:怀远县妇联
征稿启事
“怀远女性”是怀远县妇女联合会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