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解读笔记双星,挖掘潜藏在历史尘埃

发布时间:2025/1/2 11:41:07   点击数:
《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是知名历史学者李孝悌的文化史代表作,揭示明清以来文化、城市与思想的多个面向,展现隐藏在城市深处和历史尘埃里的生活真相。全书内容横跨五百多年的历史,从明代洪武年开始延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涉及城市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等多个议题,为了解明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提供了有趣的细节。作者运用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以解读“笔记双星”《白下琐言》和《客座赘语》为主要切入点,立足于御制文集、经世文编、戏曲民歌等材料,通过“志怪笔记”“历史掌故”“城市风貌”等主题,呈现了帝王、士人、知识分子以及下层群众的众生相,构建了一个活色生香的近代化世界。《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李孝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内文选读:一个新的知识类型:晚清的百科全书家从19世纪初开始,各种西方新式的传播工具(如宣传小册、书籍、每月定期出刊的期刊、商业报刊),逐渐在中国的南洋、港澳一带出现。此后到年止,由南而北,由边缘到中央,由租界到内地,各种传播机构,如印刷所、新式学校、出版社、翻译社等,在沿海口岸不断出现。不过就像李仁渊所说的,在这八十多年间,尽管有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到这些新式的传播媒介,并借此对西方的器物技术、精神信仰有所了解,但这些文化输入并未给中华帝国的主干带来结构性的影响,居于支配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仍然对这些新事物视若无睹。年后,情势显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西学”开始成为知识界的新“论域”。一方面,新型报纸、学堂和学会大量出现,另一方面,随着“强学会”的成立,原来位居边缘的新式报刊,从香港、上海等商业城市,开馆于政治中心北京,并得到位居政治核心的大臣的支持。在这个西学由边缘而中央,新式报社、学堂、学会大量出现的深化过程外,我们也同时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西学“普及化”的趋向,这个普及化的趋向,除了见诸年之后,我所谓“开民智”或下层社会启蒙运动,也可以从20世纪00年代大量出现的教科书和我在本文中所讨论的百科全书窥见端倪。“百科全书”一词作为一个新的词语,首见于年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钟少华在《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对在晚清出现的这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作了界定和较全面的介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百科全书和当时盛行的另一种丛书形式——“经世文编”相对比,由此立刻可以看出百科全书作为一种新型类书的特色。大抵而言,清末,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之前的“经世文编”,将当时人的时论、奏折、文件全数照收,虽和洋务、富强之道有关,但多半长篇累牍,全文登录,不太为读者的需求考虑。“经世文编”作为一个编纂文章的类别,从《皇明经世文编》到魏源在道光六年()受贺长龄之命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在理念、体裁上大体一贯相沿,没有什么变化。但年魏、贺版之后,到19世纪90年代,甲午之战前后大量出现的各种新编、续编、续新编等不同版本的经世文编,在内容乃至体例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有些版本像年葛士濬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续编》在传统照六部分门别类、架构知识的基本体裁外,增列了“洋务”一类,并在内容上呈现少数和百科全书类似的风格,而甘韩主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更径以《皇(清)朝经世文新增时洋务续编》为书名;另一方面,这个不断随着政局加速演变而与时俱进的传统类书类别,也与新的大众媒体——报纸——发生密切的关系,而出现一种跨越文类的现象。燕安黛(AndreaJanku)在仔细比较了太平天国之乱以降到20世纪初的各种经世文编和报纸文章后,特别指出就内容而言,报纸的时论文章和经世文编中的文章,有越来越接近的趋向,这种现象在19世纪末以后特别明显。一方面,报纸的政论文章有很强的经世色彩,另一方面,19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的许多经世文编,都收列了报纸上发表的经世文章。尽管经世文编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之间,在内容上有所转变,但大体而言,在呈现方式和知识的广博度上,都和百科全书有着极大的取向上的区别。西方的百科全书一方面要不断容纳更多学科和更广泛、实时的知识,一方面又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和吸收,利用个别的条目、字母顺序的排列、大量的图表和通俗的语言等,让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广博的知识领域。作者:文:李孝悌编辑:蒋楚婷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6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