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艺术属于国画艺术工笔类的特色画种,由于画种的特殊和稀有,存这一领域被公认的能手并不多。
杨渭泉锦灰堆立轴纸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锦灰堆”画作在沪杭宁一带非常流行。不过,这个杨渭泉的背后还有故事。据擅长撰写文史掌故文章而被誉为“补白大王”的郑逸梅在《珍闻与雅玩》一书记载,杨渭泉其实一个有势力、充满铜臭味,对于绘画完全是门外汉的商人。
杨渭泉锦灰堆册页(八开)设色纸本原来,他只是好点笔墨,可又不善画,又无闲暇,便干脆在家留了一个穷门客,专门替他作画。这个穷画师叫郑达甫,浙江镇海人,喜欢绘画,尤善临摹。无奈生活窘迫,有人邀请他代笔,自然也乐意。
有了稳定的代笔,杨渭泉的商人谋划出招了,便以自己的名义登广告,广发润例,言明专做“锦灰堆”。郑达甫书兼备体,学于右任尤为逼真,画则见长于工笔,“锦灰堆”正好可以一展所长。每幅画所得润例,杨六郑四,后者还须提供笔墨颜料的所有费用。这样的不公平买卖,竟然持续了二十来年。后来战乱一起,绘画生意不得而终,郑成了无用之人,杨便下了逐客令。
杨渭泉甲戌(年)作锦灰堆立轴郑达甫同家后,无生活来源,不得已只好打柴、卖饼度日。解放后,这段秘史被人捅破,郑达甫才被人知晓。随后,郑的“锦灰堆”还参加了全国美展,引起轰动。“锦灰堆”也算第一次实至名归。上海文史馆也抛来橄榄枝,聘请郑达甫为研究馆员。一生落魄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归宿,而那个名利双收的杨渭泉,终于被揭穿了假而目,成为郑逸梅笔下那个“欺世盗名,充满铜臭气”的奸商。目前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工笔绘制“残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为郑达甫旧作。
“锦灰堆”虽然源自中国传统,但画中的文物片断多为实物写生,要求相互映衬、件件逼真,带有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加之锦灰堆流行于中西文化碰撞的民国时期,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也在情理之中。“锦灰堆”错落有致的交叠效果所制造的空间错觉,极易使人联想到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拼贴画。有人据此将“锦灰堆”与大量采用废弃物、报刊图片和广告拼贴组合的美国波普艺术联系起来,称之为“中国波普”。虽然很形象,但“锦灰堆”完全是手绘而成,不允许粘贴拼凑,与波普艺术常用的复制、拼贴手法毕竟不同。不过,这种称呼倒一语点破锦灰堆的后现代气质。
杨渭泉庚午(年)作锦灰堆镜片“毁尽残篇底蕴深,赢秦残酷不堪陈。当时古迹今唯见,以此聊表旧情神。”虽然在艺术品拍场上,“锦灰堆”量少价低,与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并不对等,但值得欣慰的是,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件件古迹,人们总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某种情节,那是一种依恋,一种追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pp/1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