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面对当代文学,青年批评家们疲于奔

发布时间:2023-2-3 4:58:37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

12月18日,第六届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30多位青年批评家线下线上同时参会,就“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各抒己见。

“青年是文学发展的希望所在。”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表示,经过六届,扬子江“青批论坛”凝聚起国内一代优秀青年批评家,大家在这里真诚交流,共同成长。《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如也说:“作为青年写作的某种起点的‘80后’作家们,已经全面‘奔四’,‘90后’作家也纷纷步入而立之年,但青年写作仍可谓方兴未艾,传统的文学体制、文化资本和新媒介仍旧共谋性地、广泛地制造着代际焦虑,并持续不断地生产着‘时髦’的青年作家形象和各类青年书写。”

确实,当下的青年书写五花八门,青年批评也是青年书写的一种。对一代青年批评家而言,如果说过往的研讨多为“批评他者”,这一次论坛则是他们的自我批评与自我反思:如何处理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关系?如何写出具有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章?如何面对源源不断的新的理论方法与传播媒介?……他们身处文学现场,发来了种种提问与回音。

12月18日,第六届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在南京举行。本文图片主办方供图年轻人的才华用在了哪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表示,当代文学生产太快,很多批评家已“疲于奔命”,每年要写大量不及物的文章,参加许多不及物的活动——它们往往并非出于文学的考量,而是“交差”,或者“交个朋友”。这本身值得每一个青年批评家格外警惕。

他眼中的当代青年批评应该具有公共性,而这种公共性源于敏感性。所谓敏感不仅是对语言敏感,对形式敏感,还是对个人生命和时代情绪敏感。“每个人的捕捉可能都不一样,我个人捕捉到的是一代青年写作者的生命意志在以弥散的方式展开,这一点也和他们这一代的去中心化写作密切相关。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批评有所回应?这关系到接下来的文学研究,还有文学的发展路径。”

他还认为,未来的青批论坛可以提高流动性,迎来更多年轻的批评家,以及活跃于公共媒体的书评人——他们也具备了参与文学现场的能力。

线上线下同时举行“但这两年,我没有看到更新锐的书评人,我只看到了很多急于卖书和帮助卖书的人。”《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直言,受报刊书评版面萎缩影响,近年书评尤其是长书评的整体水平在下降。他观察到,如今年轻批评家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太过“善良”——他们或许能够很快发现一部作品的问题,却不想着深入下去,而是赶紧替作家找到合适的理由;第二个是过于“聪明”,聪明到能取悦方方面面,哪怕是对立双方看了都能够同时满意。“我更希望看到一种对生命有诚恳要求的批评。”张定浩说,青年批评家的才华应用于写好文章,总是企图“左右逢源”是很糟糕的情况。

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也表示,今天有勇气、敢说话的青年批评还是很少,能让人从头到尾津津有味读完的青年批评也很少,目前大多数文章的背景还是比较单一,就文学谈文学。“但文学是杂学,它应面向更广大的世界。”

学术论文怎么写得“不一样”?

一直以来常听吐槽:学术论文看起来都一个样子。学者们受着类似的教育,读着同样的书,写出来的东西如何具有真正的个性?

“用一句老话来谈这个问题:文学是人学。文学是要让人变得更好的,而不是人为了生产文学论文而存在。”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晴飞认为,学术论文要有自己的面目,个人可以往两个方面追求。

一是阅读。研究当代文学的人除了看当下的作品,也可以阅读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甚至其他学科的东西。这些“当代文学”以外的阅读或许并不直接出现在论文中,但它们在背后制约和影响着个人对文学、生活的理解视角,以及评判文学的分寸。二是丰富的日常生活实践。“由于性情不同,在日常生活里,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感悟。生活冲击着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我们各自视野中的文学也会呈现不同的样貌。”

《上海文学》副主编来颖燕提到,文学批评或许也可以从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吸取营养,既保留文学批评的新鲜度和精确度,又成就自己文学批评风格。“这也是我个人写作的一点小小尝试,希望文学作品能从沉默中获得一片新的延展天地。”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项静表示,她心目中比较理想的文学批评可能包含几个面向,一是像作家对作品一样的丰富感受,一是学者的严谨提问和思考,也有媒体视角下对读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pp/15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