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笔记以碎立通微观史学与报刊史书写

发布时间:2021-11-20 15:34:14   点击数:
黑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sinbg.com/fengshang/xinchao/675.html
/媒笔记/

主讲人:赵建国

??“以碎立通:微观史学与报刊史学书写”

??暨南大学第十三期传媒领袖讲习班

??年7月16日

???朱雅玲

赵建国教授简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思想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已出版专著1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学术月刊》等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这次讲座中赵建国教授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首先,为何史学要以碎立通?其次何为微观史学?最后,什么是报刊史书写的微观转向。一.史学碎片化赵建国教授指出,在部分历史学家看来,碎片化是一个负面的现象,或者说不是一个正面的追求。而且,寻求一种系统而贯通的解释,本就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重大目标。但是就学科的本质而言,史学即是一门以碎片为基础的学问。首先,历史上每一人和每一件事,都有其独特性。也就是说,历史研究的对象,大至文化、族群、国家,小至个人和细事,都有其独立的“主体性”,而且每个主体都是独特的个性—虽然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太阳底下的每一片树叶都各不相同。其次,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也是碎片化的。罗志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所面对的史料,不论古代近代,不论是稀少还是众多,相对于原初状态而言,其实都只是往昔所遗存的断裂片段。就是像中国史学那样一直重视当下的记录功能,所能记下的也不过是一种人为选择的遗存;与未被选留的部分比较,仍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的断裂和片段特性是毋庸讳言的。可以说,史学从来就是一门以碎片为基础的学问。当然,传统的中断永远不是绝对的,如果能够认真收集、排列、分析和解读遗存下来的史料,历史的意义还是能够把握的,史学不能无中生有,但还是可以由末见本,从碎片中看出整体。简而言之,不必担心碎片化,碎是通的基础,细节中可以见整体,也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认识整体。不以细节为基础,就只是笼统,不是会通。有意义的小问题,只要有一丁点创新,也好过无新意、空洞的整体或者宏观研究,即使不能“以小见大”,“以小见小”也是不错的。二.微观史学从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来看,微观史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当代西方史学新潮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微观史学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以卡洛·金兹伯格、乔万尼·列维等为代表的意大利历史学家率先提出了“微观史学”一词,用来界定这种“在本质上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周兵学者提出:“微观史学把研究的视线投向了历史中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人和小的社会群体,将它们聚焦在历史学的显微镜下,通过研究分析,放大、重现和传递普通人生动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体验,从而完成见微而知著、由特殊到一般的历史认识过程。”赵建国教授分析了一些微观史学的代表作品,如《乳酪和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马丁·盖尔的归来》。通过这些作品,赵建国教授总结了微观史学的几个研究取向:·反对抽象的、量化的社会科学史学;反对传统的宏大叙事;反对计量史学和社会史,反对片面夸大“长时段”结构和“静止的历史”。·借鉴“个案史”“日常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pp/14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