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艺苑
学与问,李学琴,居天津,机关退休干部。喜欢文学,爱好诵读。愿以读交友,以诵充实美好生活。
沧海,居天津,退休警员,喜欢文学,爱好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报刊亭作者/学与问播音/沧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报刊亭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驿站,遍布于大街小巷,特别是居民区所在的十字路口儿,几乎都设个报刋亭,便于人们买报纸定刋物。
我清楚的记得,90年代女儿正在上初中,每两周我必定到报刊亭去一趟,为她代买《读者》《文摘》等等一些文学味儿很强的刊物。那时候,每到傍晚,报刊亭前热闹非凡,特别是到了周末的傍晚,老爷爷老奶奶们会排起长队购买《电视报》,以及各种地方性的杂志。当然《天津日报》《今晚报》也有售,不少老人会在今晚报送达前就已经等候在那里,等着分等着售。
两三平米的报刊亭虽小,但是容纳了十几种几十种的刊物,有限的玻璃窗上重叠的挂着各种杂志,热门文章和人物照会放在明显位置。排队的人虽多,但是没有吵闹的,都在那儿按照自己所选购的备好零钱,一份一份的买走。报刊亭里边的售刋人也是文文静静的,说话和气,待人有礼。买卖双方都显示出了文化人的素养。
今晚报一般是在下午5点左右送到,此时报刋亭的售卖也达到了高峰。有时主家会全家出动,小小的报刊亭里要站两三个人,专门有人卖杂志,专门有人点报纸,为的是减少外面人的等候时间。从傍晚一直忙活到晚上九点多,路静人稀的时候,小报亭才开始上门板,熄灯,完成了一天的售卖任务。
报刋亭承载了太多的文学梦,体育竟技梦以及休闲娱乐梦。
我曾经非常羡慕过报刊亭的主人,为他们每天都能够在闲暇的时间里浏览更多的报刊杂志,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而感到欣慰,同时幻想着当自己退休有时间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报刊亭来售报看报,并且能和读者有交流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儿啊。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报刊亭的业务开始逐渐的下滑,杂誌不再是人们推崇的读物。纸媒不再受追捧。
今天出去办事儿,偶遇路口儿几个报刊亭,亭亭都是门板儿紧扣,橱窗脏兮兮的,没有人更没有刊物可售,名副其实的报刊亭歇业了。看到此情此景令我思绪万千,是啊,电视机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有回放,谁还去买电视报?勾勒出每天的电视节目去盯着它,想看什么就可以点回放。大量的电子信息充斥着手机,平板儿和电脑,人们逐渐的在摆脱了纸媒的这种阅读。曾经有的人说,现代的中国人读书少了,感叹,呼吁要中国人回归到读书的氛围上来。然而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由纸媒到电子信息的这种转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人们不读纸介的书籍,并不是不再读书,也不是不再增长知识。有一天,我的小外孙女告诉我,姥姥,当你厨房里的什么东西怎么样怎么样,你就应当怎么样怎么样的时候,我问她谁告诉你的,她说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教给我的。我真为她对知识的吸收和对知识的理解感到惊讶,原来在电子版的这些读书当中也可以获取同样的知识,疫情中的网课更可以说明问题。
所以社会的进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报刋亭再见了,我心中的文化驿站。
·10·13
投稿须知1本平台为综艺平台,来稿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题材不限。已经刊发于其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pp/1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