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热评曹景行景行行止

发布时间:2025/4/29 12:39:55   点击数:
北京市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我与我的世界,浮过了生命海。”年2月11日凌晨,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因罹患胃癌在上海去世,享年75岁。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祖居地原属浦江),他是著名报人、作家曹聚仁次子;年出生于上海,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香港《亚洲周刊》副总编,《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新闻评论员、上海东方卫视《双城记》特约主持和新闻特约观察员等。说到曹景行,关心时事新闻的人并不陌生。他满头华发,风度翩翩,渊博儒雅,才思敏捷,从容睿智,温暖谦和,而且不失幽默——这是“时间孕育出的味道”,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一个读书人,这是他的底色;他是一个行走者,这是他的兴趣;他是一个思想家,这是他的本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A.传承:浮过了生命海曹景行父亲曹聚仁是著名作家、记者、学者,横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曹聚仁年出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该地现划归兰溪)。年他从浙江一师毕业,然后到上海教书,担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上海溧阳路是一条历史文化名街,最著名的是花园住宅群,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溧阳路的花园住宅里住过许多文化名人,弄5号就是曹聚仁的故居。本来扎根上海,可谓“岁月静好”,但年抗战全面爆发,曹聚仁从书斋走向了战场。这不是“投笔从戎”,而是“持笔从戎”。曹聚仁成为了战地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台儿庄大捷就是他率先报道的。年他只身赴香港从事写作,主要是为了谋生、养家糊口,那年曹景行才3岁。年后,曹聚仁曾数次回内地,行走奔波,为两岸密商和平统一大事,多次受到周恩来接见——这就是曹聚仁先生的家国情怀。曹聚仁“饱读万卷书,身行万里路”,阅历丰富,见识繁多。他是章太炎的入室弟子,然而时代改变了他的职业理想,他要做一个“东方的李普曼”,写一部“活的中国记录”。他在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自忖受益良多,因此终其一生对鲁迅念兹在兹,著有《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他一生著述逾万言,生前出版成书70多种。曹景行曾在不同的平台分享过他和爸爸之间的故事。“从‘文革’开始,在上海的母亲和我们子女,就受到了各种冲击:家中被抄,书籍被毁,信件被没收,存款被冻结等等。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这些情况我们都没告诉他。知道他看病开销很大,很长一段时间母亲都不让他汇家用钱来。父亲问我们要些什么,除了毛选,我们什么也不要,于是,他就不断给我们寄各种版本的毛选、语录来。”曹聚仁晚年所写、未能终篇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坦诚自白,纵横上下,酣畅洒脱,将其生平世界“不加掩饰地揭示出来”,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与文本意义的传记。还有《浮过了生命海》(该书与《我与我的世界》合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年4月出版)一书,记述了自己晚年入院手术治疗的经历,写出了病中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是晚年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年,曹聚仁在澳门病逝。曹景行从安徽农村返回上海,和姐姐一起赶往澳门,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曹聚仁夫人邓珂云携骨灰回内地,安葬于南京雨花台旁;后移葬至上海,“叶落归根”,了却了曹聚仁最后的心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曹景行和父亲一辈子相处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他们都是“浮过了生命海”。而作为评论员,曹景行不仅有良好的基因遗传,在后天也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父子两代都成为“一顶一”的新闻人,这并不多见,他们都是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B.丰富的阅历和阅读是底蕴和底色新闻评论离不开积累,积累来自于阅历和阅读。丰富的阅历和阅读就是底蕴和底色。丰富的人生阅历,能让一个人“不是一般见识”。曹景行是老三届,老知青,经历过上山下乡,阅历非凡:年他高中毕业时,“文革”开始,年到安徽南部的黄山茶林场落户,上山下乡“修理地球”务农十年。黄山茶林场历来以经营茶、林为主,其体制很独特,当年移交给了上海市管理,隶属于上海市农垦局,几千名职工中,上海知青占90%以上。年,结束整整10年农村知青生活,31岁的曹景行考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历史,让时空都广阔了。那时百废待兴,为了拥有一本来之不易的书,曹景行曾选择抄书:“《光荣与梦想》是从我老师那里借来的,很珍贵很难得,我只有把它抄下来。”毕业后,曹景行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成为了学者,视野拓宽到世界。20世纪80年代末,他移居香港,先在中文《亚洲周刊》工作,后到凤凰卫视任职;无形中,继承了父亲的角色。曹景行从小就沐浴书香,父亲营造了一个坐拥书城的家庭环境,诸多书籍陪伴他度过了童年。“家里头全是书,而且我们家里人全部都在看书。从我妈妈、我姐姐、我哥哥——我们平时都在看书,所以我从小看书。”阅读要成为媒体人尤其评论员的习惯和惯习。阅读当然不仅仅是读新闻,还要读书。读书是新闻评论员的坚实后盾。曹景行曾任河北卫视《读书》栏目特邀主持,他说,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网络阅读,都是有效的读书方式。说到藏书与读书,他有个“三不”:不扔旧书,不买商业炒作的“烂书”,不鼓励大家看励志书。“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读书人,一个求知欲特别旺盛,什么书都想读,什么知识都要吸收的读书人。”作为好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这样评价曹景行,“读了这么多书,所以他书卷气很浓重,胸怀很宽广,兴趣也很广泛,从这意义上讲,他是一个文化人。他人生不同阶段,每一次的选择,都跟他读书人的身份息息相关。这是他的底色。”确实,前半生的读书人生活,成就后半辈子杰出的评论家。如今不少评论者不爱读书,毕竟读书需要静心而不能浮躁,有一定难度;同时也很花时间,而且买书和藏书的成本也不低。我本人每年要花3万多元买书,深知做好一个新闻评论员“第一等要事还是读书”。曹景行自己亦有著作,他著有《香港十年》《光圈中的凤凰》《印度十日》《不丹十日》等。读过《不丹十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年6月第1版),那是一段旅程,探寻幸福的真义,“我心向往,不丹之美”;全书感受细致,史料丰富,文笔质朴,图文并茂。C.新闻评论离不开“新闻雷达”曹景行有两个民间称誉挺有名:一是“师奶杀手”,二是“新闻雷达”。在镜头前,曹景行风度翩翩,有着极好的形象,所以有了“师奶杀手”的戏称。年,时任凤凰卫视副总裁、资讯台台长董嘉耀撰文《曹景行:为电视评论而生的“银发师奶杀手”》:“他有一头抢镜的银发,特别适合做电视……睿智、成熟加上满头银发,一‘出道’就成了师奶杀手。”比“师奶杀手”更重要的是“新闻雷达”。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曾这样形容曹景行:“早上起床,眼睛盯着电视新闻,耳朵听着电台广播,手上翻着当天的七八份报纸。”后来曹景行每天在朋友圈发布大量的信息,最多达到一天条的极限,因此他的朋友圈被称作“一个人的通讯社”。曹景行每天浏览大量的报刊,就是为评论做准备工作:一是进行数不清的剪报——为了快捷,他常常是手撕报;二是复印,他在凤凰卫视有个绰号叫“影帝”,这个“影”不是电影而是影印,他是“影印帝”——通过复印还可以把字号放大,便于阅读。“新闻雷达”是新闻信息的广泛接收,新闻评论则是“新闻导弹”,如果没有“新闻雷达”,那么“新闻导弹”就会失去精准度,甚至是“无的放矢”。曹景行的评论,总是能够建立起多维的思维空间,在多维度里进行思考与分析,像雷达一样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意,说出别人没有探及的深度。只要与他接触,聊一聊天下大事,就会惊叹于他的阅读量之大、消息面之广、常年积累之丰厚。“做主持人时,我消耗的全是年轻时代的累积。”曹景行说,在这种累积之上,每天看到的资讯和新闻,便自动在头脑中分类,“比如以巴冲突,我30年前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nr/17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