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出来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作者并不是一味乱写,而是要适合读者的需要。也就是说,读者的需要形成了文化市场的需求。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作者。
读者喜欢古典名著,就会有出版社出版一些古典名著,而且要按照朝代来出版。出版次数比较多的是“四大名著”。古典名著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本着“著书都为稻粱谋”的原则,除了传承文化、写出自己的性情之外,就是要迎合读者的需要了。古代很多读者和现在的很多读者一样,都有一些读书猎奇的想法,也需要一些故事。于是,很多小说家从民间采集故事,整理出来,编订成册,或者自己编造故事,弄成一本集子,要流传下去。很多说书人用的话本本身就是小说,后来一些戏曲用的剧本也成了文学作品。古代能够读懂作品的作者并不是很多,毕竟那些时代教育不发达,人们大多都是农民,只懂得耕种,不知道读书。而朝廷也没有设立很多学校,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导致人们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根本不读书不识字。但他们会听别人讲,听说书的讲,看唱戏的演,也就能听懂了,看懂了。于是,宋代以后,说书的兴盛起来,话本开始流行,唱戏的也开始出现市场,到了元代,散曲大兴。
读者需要什么文学作品,作者就会写作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不过,读者有不同层次的区分,作品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文人士大夫们喜欢吟风弄月,喜欢诗词,不喜欢太俗的小说。而底层劳动人民喜欢带有故事性的小说,不喜欢看不懂的诗词。于是,古代诗词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专宠,成为文坛的主流文体,散文也是如此,而小说和戏剧始终都是末流。到了现在,小说和戏剧大兴,而诗词却成了末流。或许,文学已经完全通俗化,完全被人们消解了神圣性,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阅读古典名著、世界名著、文学报刊,有点初高中文化水平的,读一些《读者》、《意林》、《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nr/1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