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一路有你相伴创刊70年我与贵州日

发布时间:2024/12/10 11:25:45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y1q8ky2.html
讲述人龙翔,现供职于六枝特区党委宣传部。诗文散发于《人民文学》《绿风诗刊》《散文诗世界》等报刊。我自小偏好语文,喜欢读文字类的东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读物匮乏,尤其农村,除同学间互换小人书(连环画)外,几乎没有其它读物,跟大人走亲戚时,只要看到报刊,哪怕废旧的或不全的,有些还只有小半本、几页甚至小半张,都要一口气看下去,直到要走了都舍不得,如果主人家允许,就可以如获至宝一样高兴地带走,然后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印象最深的是看“墙报”。何谓“墙报”呢?就是当时的农村,有工作或有读书人的人家,被烟火熏黑的房间的墙都会用旧报纸糊上,农村年轻人结婚的新房如没钱刷白灰,也都是用旧书报来糊,将大红“喜”字在糊过的墙上一贴,整个房间就变得喜气洋洋了。对于我来说,那可是个免费读报的好地方。常常在糊有报纸的墙边,一站或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甚至半天。那时的报纸很少,大多是旧的,贴的时候都已经发黄了。记得当时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和一些画报外,就只有《贵州日报》了。因为《贵州日报》刊登的文章都跟自己的生活很近,因此读的时候几乎都是全部“揽收”,能读到的一篇都从不遗漏。那时的《贵州日报》对开4版,有些还是好几年前的,包括副刊栏目,那时候还叫“乌江”。因为是贴在墙上,每张报纸常常只能看到一面,如刊发文章是连载的,不能看的那一面只能一直遗憾,有时偶然在哪个人家将未看到的部分读完,心里那个兴奋劲,就如白岩松说的,比饿极“吃了一顿饱饭还开心”。由于喜欢读书看报,特别是受《贵州日报》副刊的启发,作文自然就比较好,常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念。读初中三年级时抱着试试的心理投了一篇《童年趣事》参加全省第三届“春芽奖”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得了优秀奖,并在年第11期《教育通讯》上刊发。从此就跟文字结缘,开始爱上“爬格子”,而读报便逐渐成了一种习惯。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六枝特区一所山区小学任教,一年后调到乡中学。记得在学校任教期间,每年学校都订了几份报纸和杂志,其它报刊因为离我的生活和工作要远些,除副刊外,其余版面都是以浏览标题为主。当时在学校,《贵州日报》头版、二版和副刊必看,尤其副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越读越带劲。那些年没有网络,好的文章就只有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我记得自己的剪贴本是从年到年期间的,文章大都是《贵州日报》副刊的散文和诗歌,小部分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报道和图片,用麻线装订,厚厚的一本,取名《报刊精萃》。有电脑后,我还精心设计了封面。剪贴文章里有一篇徐成淼老师写的《雨中,从小城出发》,印象特别深,对我后来写作散文和诗歌影响特别大。那个剪贴本可惜在几次搬家中莫名的弄丢了,到现在还心痛着。后来也零星剪贴,做了个《剪辑本》,但都没有之前那本的重量了。伴着《贵州日报》副刊一路走来,也经常写点散文、诗歌在省内外一些报刊刊发,偶尔也获一些奖项,但始终不敢向《贵州日报》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年2月18日的《贵州日报》副刊“娄山关”栏目看到自己的诗歌《午夜听雨》,当时真是百感交集,如同一个爬山的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攀援后终于爬到山顶一览风光无限的那种雀跃。由于《贵州日报》一直以来提供的精神食粮,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越来越有信心。截至目前,我已在《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民族报》及省内各级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信息多条,在《人民文学》《绿风诗刊》《散文诗世界》等各级报刊发表诗文多件,获各类征文奖10多次,作品入选多种集子。并因此先后到乡教育辅导站、乡镇党政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工作。因为《贵州日报》,让读报成为我始终坚守的一种习惯养成;因为《贵州日报》,让写作始终成为我人生的一路幸福陪伴。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贵州日报》从对开4版、8版,到今天的10多个、20多个版,从黑白版到彩色版,栏目从单一简洁到丰富多彩,形式从单纯的纸媒到报、网一体,副刊从“乌江”到“娄山关”“27°黔地标”,内容越来越丰富,版面越来越鲜活,传播力越来越深广。回首跟《贵州日报》一路走来的岁月,真是感慨万千,千言万语难以表述。值此《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谨以一路相伴中的一些片段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唯愿时光不老,岁月静好,祝《贵州日报》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出彩!而我作为一个宣传人,始终,一路相伴。《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与《贵州日报》征文”启事(点击查看)文/龙翔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吴浩宇文字编辑/李缨视觉实习编辑/王涛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s/16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