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诗画互动觅句图的发展脉络中国社

发布时间:2024/8/12 11:55:53   点击数: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把文学活动作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门类,其中又包含了多种类型:以文体分,有吟(赋)诗图、填词图、裁曲图等;以所绘文人的写作状态来分,有诗思图、行吟图、苦吟图等;另有围绕“句”而成的一类画作,如觅句图、索句图、摘句图、得句图等。其中,觅句图是较为重要的一种。一方面,自宋代起,很多画坛大师绘有觅句图并留存至今;另一方面,觅句图本身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生成问题需要从文学与艺术两个学科的视角展开综合研究,进而形成对诗画关系更为深入的理解。但迄今为止,关于觅句图的专门研究很少,相关讨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觅句,一般表示诗人寻觅诗句。“觅句”作为固定词语始于唐代,如杜甫《又示宗武》诗云:“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顾名思义,觅句图是把诗人觅句作为图画的描绘对象,与“索句图”接近。“觅句图”画作的出现,大约始于北宋,据说林和靖绘有《拥炉觅句图》,此事相关记载首见于元人陶宗仪之诗。“觅句图”成词,亦始于宋代。两宋之际诗人陈与义《同继祖民瞻游赋诗亭二首》诗云:“只今那得王摩诘,画我凭栏觅句图。”只是诗中的“觅句图”还是来自于想象,没有形成实体的画作。对真正“觅句图”实体画作的记载,则要后推至南宋时才出现。如从林希逸《题马和之觅句图》一诗和刘克庄《跋马和之觅句图》一文可知马和之绘有《觅句图》,又如宋元之际何希之《鸡肋集》中载有《书瑞阳况道山杜甫骑驴觅句图》一诗,亦可说明他曾见过这幅《杜甫骑驴觅句图》。降至元代,觅句图的绘制依然延续,据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记载,赵孟有《孟浩然骑驴觅句图》。此外,像吴其贞《书画记》、王毓贤《绘事备考》、张照《石渠宝笈》等文献也都有对宋元觅句图的记载。只是这些宋元觅句图在今日已难见其一斑了。觅句图渐起于明代。明代觅句图中有不少名家手笔流传至今,现已成为传世名画,其类型与风格也富于变化。大体说来,由于觅句图以诗人为主人公,对人物的刻画自然成为觅句图的重点,所以这一绘画类型也成为人物画行家展现画艺的重要载体。万邦治所绘人物得“浙派”吴小仙笔意,其《秋林觅句图》中,文士驻足树下、启动诗思,小童侍书旁侧、神采奕奕,草木、人物在笔墨粗、细、浓、淡间转换,均可表现风起之动感,从而使画作呈现出酣畅健拔的特征。人物画大家陈洪绶所绘《觅句图》与其人物画一样,善用白描技法,并对人体头部、躯干、四肢等各部分的比例进行微妙的调整和变形,但整体构图仍不失平衡自然,且又强化了人物形态与神态的表现力。后世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追摹陈洪绶,绘有《仿陈老莲觅句图》,在求得神似的同时亦可具备自家面目。自然山水作为触发诗思的催化剂,有时也在觅句图中占据更大的画幅。文征明《秋山觅句图》《溪桥觅句图》设色青绿,疏淡内敛,以工质细密的笔法表现山石的层叠以及树木的生机,整体构图沉稳柔和,属于典型的“吴派”作品。在此类画作中,由于人物较之山水所占的比例极小,画家对人物的勾勒并不精细,但在山水意境的整体格局中,诗人觅句本身也成为山水意境的组成部分。谢时臣《疏林觅句图》、钱谷《竹林觅句图》也属于此类风格的觅句图。综合看来,明代文献中关于觅句图的直接记载仍然稀见。此外,应当注意明代此类觅句图的标题包括画家自题和观者品题两种,如属后者,则要加以辨别。觅句图于清代兴盛。一方面,清代觅句图数量大幅提升,名家手笔屡见不鲜。深刻影响近现代画坛的石涛所绘的《桐阴觅句图》《松亭觅句图》《策杖觅句图》等,擅用湿笔点染,构图风格在圆润与苍郁间似显交错,但无半分拘执,画面中透出一股灵气。在绘画史上,石涛本就秉持着一种求新求变的取向,其觅句图师法自然,以笔墨涵咏性情。龚贤《临流觅句图》也深具个人特色。还有些清代画家学习明代绘画的技法,如“新安派”孙逸所绘《溪桥觅句图》,颇有文征明遗韵;改琦所绘觅句图,同样对明代人物画有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而《嘉庆觅句图》作为清代院画,使用当时第一流的绘画用料,辅以当时先进的装裱技术,对于皇家生活有着细密的展示,无论从画作本身还是从图像层面来分析,其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清代觅句图题咏也盛行起来,相关的题画诗、题画词数目很多,其中也有诗人的推动之功,像沈德潜、袁枚、翁方纲、纪昀、钱载、王昶、曾燠、翁同龢等一些主盟诗坛或位高权重者也参与其间,这无疑构成觅句图发展的间接助力。典型的例子是随园女弟子归懋仪,她的画作《兰皋觅句图》吸引了一批乾嘉诗坛名家如袁枚、王文治、舒位、孙原湘等为之题咏。其中,舒位诗云:“分明翠袖倚风裁,佳句苍茫拂绪来。占尽人间诗境界,万山深处一花开。”“俪雪青琴一曲闲,湘人门巷月弯环。定知得句还家早,梦到都梁县里山。”题诗颇有生动韵致。到了近现代,觅句图的绘制与题咏热度不减。民国时期,围绕《看云楼觅句图》的题诗成为文坛一项盛事。《看云楼诗》由曹靖陶所著,曹靖陶名熙宇,号看云楼主,祖籍安徽歙县。《看云楼觅句图》乃黄公渚为曹靖陶所作。数年间,民国诗坛大家、名家纷纷为该图题诗(词),如程自信《〈看云楼觅句图〉题辞选辑》一文即收录陈宝琛、陈三立、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张謇、朱祖谋、樊增祥、林纾、沈曾植、蔡元培、谭延闿、章士钊、黄节等人的题诗(词)。据说实际题咏达两百家之众,今虽难见全璧,但若要从民国诗集、报刊中再辑出几十首当非难事。相似的还有杨令茀为黄式叙绘《千华觅句图》的题咏,只是规模远不及前者。觅句图深得近现代画家青睐。《罗浮觅句图》是齐白石有代表性的作品。张大千尤其喜作“觅句图”。在年代前后他有一系列此类画作问世,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绘有《秋林觅句图》()、《杜少陵觅句图》()、《春山觅句图》()、《秋林觅句图》()、《宋人觅句图》()、《宋人觅句图》()、《仿陈老莲觅句图》()、《高士觅句图》()等,堪称觅句图的集大成者,古来各种绘画风格在张大千觅句图的画笔下多有呈现,如在山水方面师法董巨一派,在人物方面追摩陈洪绶,时而又仿元人钱选笔法,充分反映出他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特征。觅句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种比较固定的绘画类型,拥有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类绘画大抵起源于宋元时期,初步发展于明代,清代以后开始兴盛。毫无疑问,觅句图是诗画互动下的产物,其生成受到魏晋以后的佳句文化,唐宋有关“苦吟”的诗学观念以及宋代山水画沿革和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故而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本身也代表诗画关系的新型拓展,因而具有比较大的研究价值。(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声明: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s/16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