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
——威尔伯·施拉姆
当今社会
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媒介
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必需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年6月
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8.02亿
也就是说
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近6个人在使用互联网
语音、文字、广播、报刊、电视……
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强大媒介
搭载网络的快速通道
变身网络语音、网络文字、网络电台、网络电视
为人类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从通讯基本靠吼的远古时代
到屏幕两端实时交流的现代
追求高速的信息传播
就好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从千万年前一路走来
惊叹着,也沉醉着
01
文字诞生
一个表情,几个动作,数声吼叫
或许构成了早期祖先们的全部交流
可是这样的沟通既少且慢
语言的出现
似乎让人类看到了高效传播的曙光
人类开始充分调动
眼睛、耳朵和四肢
为了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传递
有了烽火狼烟、击鼓鸣金
甚至催生了马拉松长跑的诞生
同时为了跨越时间的障碍
石刻、岩画应运而生
▼古老的岩画,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大约在五六千年前
文字在各大古文明中渐次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则有
埃及的圣书体
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
中国的汉字
▼刻在石头上的楔形文字,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文字的传播与口语不同
其传播需要特定的载体
文字的传播史俨然成为了文字载体的进化史
(《易·系辞下》)
▼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以中国为例
古代先民们刻在陶器上的陶文
刻在龟甲兽骨的上的甲骨文
到后来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散氏盘,金文铸于盘内底部,共计字,内容为西周厉王年间的土地制度信息,因有“散氏”字样而得名,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人们不断发明出越来越轻便的文字载体
借助于这些载体的传播
文字得以留存
竹简
烤制定型而成,可长久保存
盛行于春秋至秦汉时期
它甚至成为知识和文化的象征
“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许多类似的典故便是最好的证明
▼年湖北荆门出土的楚文书简,内容为楚国官方文书,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片源自
汇图网不过竹简并不是理想的文字载体
它所占据的空间还是很大
搬运也并非易事
一种更为轻便
直到今天仍普遍使用的载体出现了
纸
造纸术的具体发明时间不得而知
但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之后的造纸术
却让纸张变得轻便和廉价易得
利用手书抄写的方式
搭乘飞鸽鸿雁和骏马驿道
文字的传播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
人类对信息的传达则更为自由和灵活
▼传统造纸术工艺,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相较于口语的转瞬即逝
文字的稳定属性可以穿越时空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类似的合约、法典开始借助文字来完成
▼卢浮宫内的汉谟拉比法典,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可是
信息的复制和传播
真的只能依赖一字一句的手书抄写吗
02
印刷时代
隋唐时期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成熟
成片的雕版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书籍的印制
可是成片的雕版显然不是最高效的
▼雕版技艺,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11世纪的宋代庆历年间
平民发明家毕昇进行了工艺改良
发明了泥活字印刷
一片片雕版变成了一个个字块
可以自由组合、拼装
可是这项获得效率提升的技艺
并未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得到普遍应用
▼泥活字印刷版,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而真正带来印刷革命的是
一个名叫古登堡的德国人
年
就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的多年
古登堡利用自己制成的西方第一台印刷机
印出了册的圣经
这是第一批金属活版印刷的书
学术界称为“古登堡革命”
活字印刷技术
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推广
截至年
个欧洲城市里已经有了多家印刷商
生产出1万本书
个版本
▼西方国家进行活字印刷的场景画,图片源自
DanielChodowiecki/维基百科印刷术意义非凡
在一些学者看来
它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社会变革事件
均有着莫大的关联
印刷技术的革新
带来了文字和知识的普及
两种大众纸媒变得唾手可得
第一种
书籍
书籍不再是贵族或者宗教的专属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书籍增多
内容也变得更加通俗和实用
几乎每一个识字且买得起书的人
都可以接触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文学作品,卡通读物等
▼古代印刷书本,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第二种
报纸
在中国
报纸出现得很早
有据可考的时间为唐代
古代的报纸包括官报和小报两类
官报用来传达官方政令
小报便是传播各种自由的民间言论
不过
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德国
年
德国创刊的《莱比锡日报》是最早的日报
最初报纸的读者受众仍然较小
年
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太阳报》
以低廉的价格售卖给美国工人
以通俗化的语言风格书写新闻
满足了更多人的口味、兴趣和阅读能力
报纸成功转型为大众媒介
当全人类沉浸在
由印刷时代带来的高效便利期间
美国最高法院的旧议事厅里
则传来了更大的欢呼
03
电子传播
年5月24日
美国华盛顿最高法院旧议事厅里
画家出身的美国科学家摩尔斯
当着众人的面
接通了有线电报的传输装置
随即发出了人类第一条电报
(电报内容大意)
▼
“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早期的电传打字机,图片源自
Flominator/维基百科电报的诞生
昭示着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
从此信息的流通不再需要借助交通工具
隔着空间传播的“嘀嗒”一响
只要一秒钟
信息便可环绕地球七圈半
(波尔兹《娱乐至死》)
▼
“电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同时性和瞬时性的世界,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可是电报的发明仅作了通讯工具
没有用于文化和新闻传播
而口语
这项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
在电磁技术的带动下
以无线广播的形式
重新走入了大众传播之中
年
美国人范斯顿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内容包括人的话语声,歌声以及演奏声
随后广播电台犹如雨后春笋遍及全球
很难想象
当今社会
全球的广播电台数以十万计
其受众更是惊人的数以亿计
▼中学生在电台广播室主持广播,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电报和广播的发明无疑激发了人类无限的畅想
于是
贝尔利用线路传送语言,电话来了
爱迪生利用电报纸带记录语音,留声机出现了
既然声音可以传输
那么图像能否传输
接下来传送图像的电影和电视
将电子时代推向高潮
年
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摄影机
故事、戏剧、音乐、特技等
一切休闲元素搬上了荧幕
图像+声音的视觉体验
极大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电影进入鼎盛期
可是娱乐出身的电影
最终也只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
▼聚集了许多家长和孩子的现代电影院,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而电视则像一个大容器
“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
既可以播放娱乐节目
又可以传播社会新闻
无限制的节目时长
源源不断的信息量
电视所带来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前所未有
似乎世界都变小了
不论身边小事,还是世界大事
一切都仿佛近在咫尺,身临其境
电视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似乎一个终极媒介霸主悄然而至
但是谁又说得准呢
04
移动时代
年
人类第一个模拟计算机诞生
它占地平方米,重达30吨
被称作庞然大物再贴切不过
当时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七十多年后的今天
具备同样功能的设备会缩小到只手可握
▼超级计算机”走鹃“,图片源自
LeRoyN.Sanchez/维基百科随着技术革新,电脑开始普及
无数台电脑连接起来
一个无形的庞然大物诞生了
互联网
▼互联网的节点集合示意,图片源自
BarrettLyon/维基百科网络的载体也是日新月异
从笨重的台式机到便携的笔记本
从小巧的平板电脑到精致的智能手机
体积越来越小
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手机电视,手机阅读,应有尽有
截至年6月
中国的手机网民总数为7.88亿
其中手机阅读的用户达到3.8亿
占到手机网民的48.3%
而且每年的人均阅读数量超过10本
无数的手机接入互联网
既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更带来了信息获取的便利
在漫天信息的疯狂轰炸下
类似报刊,杂志等传统纸媒信息的阅读
仍然是很多人的选择
可是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
报刊亭逐渐减少
纸媒正在衰落
订阅杂志变得极不方便
对于喜欢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讲
无疑是一大遗憾
如今有这样的一个服务
葫芦时刻APP
一款囊括国内多种主流杂志的阅读平台
通过一个软件便可以完成多种信息的阅读
(各大手机应用商店搜索“葫芦时刻”均可下载,也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jianjie.com/bkln/15079.html